第九十八章 写小说一(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李勃看完《四世同堂》,觉得用小说反映现实生活,是一件很神圣、同时又很好玩的事。
他经过深入思考,觉得老舍先生能够用笔反映BJ城小胡同里人的生活,自己向前辈学习,也可以练练笔头,反映一下改革开放背景下的农村人的生活。
他构思了一个短篇小说,刚开始命题为《村姑》,写着写着,觉得不妥,就改了名字,叫《荷花姑娘》。
小说定位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时间,豫东一个叫李家庄的小村庄,出了一个叫李荷花的姑娘,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担任生产队长,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闲话少说,直接看小说。
三里五庄的人都说,荷花村的姑娘个个象荷花,刚出水的芙蓉,那真的叫个美哟!
说起这荷花村,虽说名声在外,其实原先这村并不叫荷花村,而是叫李家庄。
因为这李家庄百分之八十的农民都姓李,相传还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人们便以此自居,还都喜欢听唐朝故事戏,豫东红脸王刘忠河的《打金枝》如今村里的人大都能哼唱两句。
李家庄里没有荷塘,更不用提荷花了。
那么,这荷花村的名字到底怎么来的呢?这就得从荷花姑娘说起了。
荷花姑娘是村东头李老三的独生女儿。
老两口中年得一闺女,自然视若掌上明珠。怎奈在那“以粮为纲”
的大轰隆时代,全家三口人的工分,竟分不够粮食吃。一心想让女儿出息出息的李老三,也不得不同意上到高中一年级的女儿中途退学,回来帮助家里挣工分,以便维持家里的生计。
荷花是个要强的姑娘,自己能挣饭吃,也不想拖累父母,便偷偷地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挤点钱也要买回全部的高中课本,背地里抽空学,不懂就向原来学校的老师请教。老师们都被她这种顽强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都愿意帮助这个村姑,甘愿做她的业余指导老师。
就在荷花辍学的第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
她万分激动,从外边跑回家,一声爹、一声娘地叫,弄得老两口莫名其妙。
娘骂到“死妮子,又疯啥哩?”
“娘,好消息!”
“啥好消息?我嘞乖儿----妞!”
爹问。
“爹,用不了两年,咱就会吃喝不愁了!”
“妮,”
娘拉出一条四腿小板凳,“坐下,好好说清楚。”
“收音机里讲了,”
荷花坐下接着说,“要实行责任制了,多劳多得。我刚才在新才家听的。”
李老三磕了磕烟袋窝子,别在腰间,满意地点了点头。因为他知道,全村只有新才在外地做了半年木工,弄了一台收音机,而收音机里讲的大都是板上钉钉了。
李老太好像不明白,问女儿“妮,啥叫责任制?听起来怪新鲜哩。”
“娘,责任制就是不再大呼隆,把地交给各户自己种,按地交粮,过一定产量就奖励,完不成任务就受罚。”
李老太好像听明白了,长长地“噢”
了一声。
“娘,我还有事,出去了。”
荷花一溜风似地飘出门,留下一串长长的歌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