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孤军东进(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部队用两天隐蔽穿过五原郊区,再穿过乌拉特前旗,在1937年10月14日,夜,抵达了包头城西。
突然,前面侦察兵来报,发现大量难民,拖家带口向着西边而来。问路过的老百姓,才知道就在今日,归绥失守,日本鬼子正在来包头的路上。
野火拉住一个老百姓,问哪里还有军队,哪里还在抵抗?很多老百姓都不知道,最后一个萨拉齐的人家说,“萨拉齐有当兵的在守”
。
摊开地图,萨拉齐镇在包头的东面,北面是九峰山,南面是黄河,是包头的门户所在。
野火指着九峰山,笑着说,“我挺喜欢山地,你们呢?”
小战士们都笑了,他们就是从祁连山打出来的部队,山地他们熟悉,只要找几个老乡,他们就能在山地里,把日本鬼子打出屎来。
野火点着萨拉齐镇的西北角,我们先到这里,以120迫的射程,让出一公里萨拉齐镇的外围,我倒是要看看日本兵有没有不死的外挂?
一个小战士问,“外挂是什么?”
王胖子说,“外挂就是第三方辅助。。。呃。。。等以后再解释,越解释越乱”
。
黎明时分,骑兵第一军,新编第三师师长井得泉,这在用望远镜观察萨拉齐的外围,有一种直觉在告诉他,绥远失守,日本人今天就会抵达萨拉齐,接下来有一场血战。
十月十五日,上午十点,远方两千蒙古伪军出现在侦察兵眼里,尖锐的哨子声吹起,一支支枪支被举起来。
伪军开始进攻萨拉齐,战斗打响,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响个不停。
只是双方都不知道,野火和一个侦察排正在远处的树林子里观察着,他们并没有出手,因为井得泉他们打的挺好,不需要他们这队援军去分功劳。
这一天,井得泉打退了伪军的进攻,但自己的损失也不小。
十六日,上午,贱人四人组全都趴在侦查排的阵地上,披着伪装网,举着望远镜看着日军在1000米外露头。
“叶子双,不让你来,你偏要来,那好你既然来了,那把日本关东军士兵装备给我写下来”
,说完讲一个本子放在这小屁孩面前,这小屁孩笑了笑,拿起铅笔就写。
“钢盔,刺刀,子弹盒两个,铝皮水壶,绑腿,军用皮鞋,手榴弹四个。。。。指挥官也拿步枪,指挥刀挂在腰侧,他们不拿王八盒子,电视剧乱拍害死人”
,开始这小子倒是写的仔细,可后面写的乱七八糟。
日本兵的素养很高,他们进攻的散兵线,散的很开,而且一直沿着低洼区,慢慢猫着腰推进。
他们分为三排,第一排推进大约十到十五米,就会停下找掩护,并瞄准前方,然后是第二排前进十到十五米,最后是第三排前进,再换第一排。
野火在分析,这些士兵战斗小组之间横向的间距,大约在五十米,这样会形成漫长的散兵线,可以用最小的兵力,吸引整个战线上的中国军人开枪,这样他们远处的炮兵能记录火力点方位。
日军射击往往是后两排,已经瞄准预计伏击口很久的日军,前一排只躲避,也并不是动不动拼命的电视剧。
但是,需要注意,日军有一个刺刀上挑着小旗子的士兵,整体日军的前进或者后退都由这名步兵来控制和管理。野火特意让叶小子记下来这一点。
最后,还有一点,日军轻机枪手打的很有节奏,每两发到三发一个目标,从不连发打完。这样,他们可以用很少的子弹,压制多个目标。
反观守军,防守起来也还有章法,机枪是最后开火的,也不是上来就机枪扫射,重机枪带着厚铁皮防护,依然很稳的三发到五发射击,也确实给冲到最前面的日军带去麻烦。
还有一点,野火注意到,日本人射击火力点,采用的是三人到四人集火,往往一次或两次就能打掉一个火力点的输出节奏,也就是说,他们也并不是人人都是神枪手,而是通过叠加来获得命中概率,或者通过叠加来彻底压制。
另外,日本兵在前沿的后方大约两百米左右的障碍物或者低洼处,有一些掷弹筒小组,他们会刻意针对重机枪,这些掷弹筒两次到三次能将炮弹扔到重机枪的防弹板后方,造成人员杀伤。这群人必须先干掉。
双方有来有回的战斗了,大约二十分钟,一枚炮弹落在中国军队的阵地上,整个前沿阵地的日本步兵这时候会整体趴伏,等待炮击结束。
野火看的入神,他也没想到大炮会造成国民党军队的恐慌,在三分钟持续不断的炮击下,城门被轰破,国民党的军队居然突然撤了?
野火还没明白过来,日军前沿部队居然开始冲锋了?
我擦,这群国军是这么打仗的?这他娘,你们就不能在坚持几轮?
连赵新新也在纳闷,他低声说道,“搞什么鬼,敌人就用一轮炮击就打垮守军了?”
“命令120迫,开火三轮,给我将这个城门外犁一遍,也告诉逃跑的那些蠢货,他们有援军”
,野火下令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新新马上通过步谈机呼叫炮火。
然后,一发120重型迫击炮炮弹落下,将城门口附近的日军一发端掉七个,有些人都飞起来,抛飞出去十几米远。
这时枪声猛地停了,就听到天空中几十声啸叫,几十发重型炮弹成片的落在日本兵的前沿进攻阵地上,就算日本人趴下躲避,可弹片和冲击波,依然给人体带来不可抵抗的破坏力。
现在,日本人是懵的,国军部队居然有重炮支援?他们的前沿部队完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