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越50年代之养殖户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现在干脆趁着这回去镇上,索性真的去一趟红树林小学。

  直接考一到六年级的测试题,然后直接去上初中好了。

  镇上是没有初中的,只有市里才有,高中也在市里,大学就只有都和上海才有。

  长江三峡现在都还没开,深圳这时候也只是一个贫穷的小渔村。

  中国历代都成都在偏北方的地方。

  古时候总是有南蛮子南蛮子的说法,就是说的广东那一片的南方人,

  因为离府近,北方的建设一直好过南方,通讯技术的落后,加上地里偏远,后世的黄金三角在这时候是个连平均线都达不到的人人喊苦的贫困地区。

  直到后世的三峡工程开展,珠三角一下腾飞起来了,算算也要不了十几年了。

  上海一直是国家的通商口岸。

  清政府时期,外国人逼着清朝皇帝开放的第一个通商口岸也是上海。

  可见上海的地里位置有多么的重要,上海也有很多的外国人。

  招待所也有一个专门的楼层是用来招待这些外宾的。

  外宾大多都是一些苏联的工程师们,来我国传授一些技术和机械的用法。

  所以这个时期,展的最好的地方就是都和上海。

  物资,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统统都是最好的,大学也就建设在这里了。

  上海的生活比在村里方便的多,在欧蓉村子里日日都要靠人力取水不同,上海市里现在就已经有了自来水了。

  自己以后到底是去京城好呢?还是上海好呢?

  算了,还是先能去市里上初中再说吧,自己这个年纪上初中也是小了点。

  颠颠簸簸的到了镇上的熟水店张武就和欧蓉下了车。

  村长们因为是来公干开会的,所以可以直接把车停到政府大院儿。

  姐夫拿出藏在身上的麻袋,欧蓉去空间麻利的搬了十个西瓜,十个苹果出来。

  草莓就留着自己吃了,西瓜收了两季,留了十个给自己。

  这大西瓜一个就十斤了,十个也有一百斤,五个就足够换一百斤粮食了。

  还有剩下的,多出来的主要就是想要换点锅碗瓢盆,铲子勺子菜刀,农具之类的铁器。

  一口锅就得三十来块钱,还得要票,像村长家那样的,家里劳力多孩子都长大了而且男孩多,领政府津贴,并且没分家,一家子的钱都在村长手上。

  这样的家庭一整个年才能存出一口锅的钱。

  铁器贵不说,本来就非常紧缺,这一炼钢又更加紧巴巴的了。

  不仅价格居高不下,再过段时间,工业券都买不了铁器了。

  国家出了个专门的铁锅券,农具券,这种券都是根据国家现有的存量,和预估未来产量行,一开始的是非常少的。

  城里人还好,大炼钢结束以后,几乎所有的农村人都缺一口吃饭的锅。

  砂锅都供不应求,有的人就用石头做锅,不过导热性非常差,十分的费柴禾。

  东北地区农民们因此对柴山的抢夺更加的激烈和白热化了,流血事件层出不穷。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