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查明了出“噌吰”
之声的原因。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下面又起波澜。作者在“舟回至两山间”
的时候,现入港处有“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声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
。这里的“回”
不是“返回”
的意思,而是“掉转”
的意思。“舟回至两山间”
,不是船返回到两山中间,而是船掉头转行至两山之间。作者对两处声音的考察,极为细致深入,处处印证了段的郦说:“微波入焉”
和“与风水相吞吐”
,分别照应“微风鼓浪”
;“山下皆石穴罅······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和“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
,分别照应“水石相激”
;“噌吰如钟鼓不绝”
和“窾坎镗鞳之声”
,分别照应“声如洪钟”
。这就不仅证实了郦说,而且以详补“简”
,为末段叹郦说之“简”
作好铺垫。最后写作者对苏迈的谈话。“因笑谓迈曰”
的“笑”
不同于前面“笑而不信”
的“笑”
。前者是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这里是释疑后轻松愉快的笑,表现了作者探明真相后的得意、兴奋。作者在谈话中将两种声音与“周景王之无射”
和“魏庄子之歌钟”
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命名的缘由。又以“古之人不余欺也”
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在这一段,作者以自己的目见耳闻,证实并补充了郦道元的说法,进一步否定了李渤的说法,为末段的议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三段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作者的心得。
第二层分析世人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说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有三点:一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是说郦道元的说法是正确的,可惜“言之不详”
,致使“人常疑之”
,得不到人们的承认;二是士大夫不做实地考察,“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三是“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不能言”
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话。郦说失之于不详,士大夫能为文而“莫能知”
,“渔工水师”
虽知而不能为文,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然后用“而”
字转到另一方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是说李渤之类的“陋者”
,主观臆断,“自以为得其实”
,这是得以有李渤的错误说法和后人以讹传讹的原因。
第三层分承上面所说的两个方面,点明写这篇游记的目的。“叹郦元之简”
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
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这就表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传播自己的见解,证实、补充郦道元的观点,纠正李渤的观点。
这篇文章将议论和叙述相结合,通过夜游石钟山的实地考查,对郦道元和李渤关于石钟山得名的说法进行了分析批评,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的论断,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