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56]本段及以下关于胡适认知中梁对胡的影响,均见《四十自述》,第1oo—1o8页;Livingphi1osophies,p。247。
[57]引自《年谱》,第12页。
[58]《四十自述》,第1oo、167—171页。
[59]胡适:《十七年的回顾》(1921年1o月),《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1—8页;李敖:《胡适评传》,第434页。
[6o]胡适:《中国公学校友欢迎会上讲词》,《胡适言论集》乙编,台北:华国出版社,1953;杨亮工:《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传记文学》第2卷第3期,1963,均转引自李敖《胡适评传》,第46o、542页。
[61]《本报周年之大纪念》,《竞业旬报》第37期,转引自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第29页;《四十自述》,第118—131页。
[62]《四十自述》,第125—135页;胡适日记,1915年2月11日、8月18日。
[63]胡适日记,1915年8月28日、9月2日,1914年1月29日;《四十自述》,第161页。
[64]《四十自述》,第165—175页。
[65]胡适日记,1926年8月23日及所附根内特同年3月5日致胡适信。
[66]胡适日记,191o年2月9日。
[67]《爱国》,《竞业旬报》第34期,转引自周明之《胡适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选择》,第28—29页。
[68]《谈话录》,第243页。
[69]《胡适致母》(19o8年7月31日、191o年6月3o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2、75页。
[7o]《年谱》,第18页;《胡适致母》(19o9年9月13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4页。
[71]《四十自述》,第162页;胡适日记,191o年1月25日;《年谱》,第21—22页。
[72]《胡适致母》(191o年6月3o日、7月22日),《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5、76页。
[73]《胡母致胡适》(191o年9月),《安徽史学》1989年第1期,第76页。
[74]胡适日记,1911年1月3o日。
[75]朱文华:《胡适评传》,第4o页;《谈话录》,第182页。
[76]《四十自述》,第176—179页。
[77]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
[78]《顾维钧回忆录》第1册,中华书局,1983,第521、1o9页。
[79]梁漱溟:《忆往谈旧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第5—6页。
第四章留学:再造文明的准备
余英时师说,胡适在美国留学的七年“是他一生思想和志业的定型时期”
。[1]以今日的后见之明看,胡适选择的志业就是要为中国再造文明;而七年的留学生活,就是为其后来的志业做准备。这对胡适而言,是非常清晰地有意识而为之的。要解读他在这段时间所形成的思想,不仅要细绎其文本,还要如陈寅恪所说,“旁采史实人情,以为参证”
,从考察他的美国生活经历开始。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