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乱时候穷时候简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5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到了大队长跟前,大队长问:“你偷苞米了?”

  俺说:“俺偷了,俺是饿的。年前婆婆就捎信儿说要来东北,他们在山东都快饿死了,俺坐月子都没吃几回净玉米面干粮,就喝些甜菜叶子粥、白菜叶子粥。俺省出来一百五十斤粮食,一家六口早吃没了。丈夫一个人上班,一个月才开四十多块钱。俺也知道,没有比偷更可耻的,可要是这二十斤玉米粒掺上草籽磨成面,俺六口人能少饿几顿。”

  大队长说:“你坐下歇歇,歇歇就回去吧,再往后别偷了。”

  俺说:“再往后,饿死也不能给大队长添麻烦。”

  大队长说:“快走吧,你还有孩子。”

  俺回到家,婆婆看见俺就哭。俺问:“娘你哭啥?”

  她哭着问:“你到大队,他们打你了吗?”

  俺说:“没有。”

  婆婆本来爱骂人,这回她连骂了六七天:“你死在沟里,把俺拉到壕里,没一点儿好心眼子,死不出好死来!”

  骂得左嫂天天在炕上蒙头哭,俺咋劝她都不听。实在听不下去了,俺吓唬她:“你再骂,俺就走。”

  婆婆说:“你走吧,咱各回各的家。”

  俺说:“俺没家,俺身上有钱有粮票,走到哪儿,哪儿是家。”

  这才把她吓住了。

  有时候想想挺可笑,在关里,俺偷青偷了十来回,一次也没抓住俺。到了东北,俺一个玉米粒子没偷,倒顶了个偷名。

  购票证

  现在想出趟门抬腿就走,一九六o年的时候可费劲了。那时候,想上东北,得要两边公安局的证明,有了两边公安局的证明,车站才给购票证,有了购票证才能买到火车票。

  连着几年山东歉收,要是随便往外走,山东人就走光了,没人种地了。很多山东人逃到关外不敢回家,怕回家以后出不去,饿死在家里。丈夫在关外找到活儿,干了一年多,说回家就回家了,说要死咱也死在一块。回家以后,他跟俺说:“咱不能等着饿死,还得去东北。”

  一九六o年三月,俺们从龙固集搭汽车到了济宁火车站,身上啥证明都没有。天都黑了,候车室灯光很暗,丈夫坐在那儿想办法。

  半夜十二点左右,候车室东边的人都站起来了。俺们在西边,丈夫说他去看看,回来说是查证明的。

  查证明的人越来越近,问一个人:“你上哪儿去?”

  “上东北。”

  他就说:“跟我走。”

  又问一个:“你上哪儿去?”

  “黑龙江。”

  他还说:“跟我走。”

  丈夫说:“问咱的时候你别说话。”

  俺点头答应。

  人家问到俺:“你上哪儿去?”

  丈夫说:“俺到十里铺,回家天黑,天亮了就走。”

  十里铺离济宁不远,人家就信了。当时候车室里得有一百多人,都要去关外,没有证明的给关在一个大屋子里了。他们查完证明,候车室里就剩下十来个人。

  早晨,丈夫去找证明,问问这个再问问那个:“你的证明多口人不?”

像个要饭的,低三下四。

  俺很心疼,说:“咱不找证明了,咱回家吧。”

  丈夫说:“再等等。”

  下午,一个农民拿着两边公安局的证明来到候车室,人家光给盖了个章,没给购票证,那个老实的农民汗都出来了。

  丈夫问他咋回事,他说:“他不给俺购票证,光给盖了个章,你认字,给俺看看。”

  丈夫说:“这个章是‘此证作废’。”

  丈夫拿着那个证明看了半天,跟那个农民说:“俺拿你的证明试试中不?俺给你一斤粮票两元钱,你先去吃饭,俺去要购票证。这张证明上是三口人,要出来一张购票证归你,要出来两张咱一人一张,要出来三张俺要两张。”

  农民大哥说:“行行行,太好了。”

  丈夫带着很生气的样子去敲门,咣咣咣,有个人问:“你找谁啊?”

  丈夫打开证明叫那个人看:“俺的证明差哪儿了?你给俺说说!”

  那个人啥都没说,给了三张购票证。农民大哥回来,拿着他的购票证高兴地离开了。俺们有了购票证,就买了去哈尔滨的火车票,吃着从家里带来的黑锅饼,坐了两天三夜火车到了黑龙江。

  现在想想,用购票证控制人口外流,也是没办法的事。

  出疹子

  一九六o年四月,俺家三口来到黑龙江省安达市房产处砖厂,接待俺的把俺送到家属宿舍。这是五间盖的土平房,门窗都没上,屋两边地上铺了一些草,行李一铺就是地铺,中间是过道。宿舍里已经住了十几家人,俺住在东边窗口下,对着门口。接待俺的送来这个月的粮票,说到月就开支,俺两口子可知足了。

  俺刚开了一个月工资,儿子就病了。临来俺娘对俺说:外孙还没出疹子,得记住出疹子症状,高烧,咳嗽,拉肚,肚子疼,流鼻涕,打喷嚏,嗓子干,眼泪汪汪。孩子出了疹子怕风,不能吃凉的,凉开水也不能喝。要是屋里热乎,多喝热乎水,总有点儿汗更好。

  俺这屋七个孩子出疹子,另一个屋六个。娘嘱咐俺的话,俺一字不落都告诉那些妈妈了。她们都比俺大,假装没听见,谁也不信俺的。

  刘哥他们年轻的时候不生,老了老了,生下一个女儿,又生了一个儿子,亲戚朋友都跟着高兴,那年孩子六岁。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