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旁支嫡女书评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4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但这些就不方便和陶夫人说了,陶夫人也是见定二奶奶脾气温和,说话慢条斯理,阮家家境虽然不算很好,但是定二奶奶很有修养,让陶夫人也高看一眼。

  大人们有大人们的考量,小姑娘们就玩的开心了。

  &1dquo;我这里做了花签,咱们以抽到的字随意作一诗,做完再请课长点评,如何?”

  大家都客随主便。

  蜜娘抽到的是&1dquo;牡丹”,计春芳抽到&1dquo;海棠”,陶淳儿抽到&1dquo;百合”,郭瑶玉抽到&1dquo;昙花”,郭瑶仙抽到的是&1dquo;夜来香”,而王素敏抽到了&1dquo;丁香”。

  王素敏一向有急才,她又不准备去闺塾了,这次只是特地出来玩儿,故而对拔得头筹没有任何兴,做完诗就放开的吃起果脯零嘴来。

  她在郭家不敢这样肆意吃,倒不是没钱,而且怕下人说她贪嘴。

  郭瑶玉这本来是很不错,但她既然做了评判人,就不能把自己的拔得头筹,看来看去就只能选蜜娘了。

  得了头名的蜜娘,神秘的说要送众人一人一份礼物。

  大家期待满满,只看蜜娘的丫头二妞拿了一堆卷轴过来,蜜娘笑着按照签子给众人。

  计春芳第一个打开,她惊呆了,嘴里喃喃道:&1dquo;这也太像我了,比铜镜里的我还要清楚。”说罢又眼睛红红的看着蜜娘:&1dquo;这足以见你对我们的用心,说实在的我妹妹们不少,没一个像你这般的。”

  画像中的她是那样娇艳,胭脂色的披风是她最欢喜的。

  连王素敏都吃惊,她和蜜娘关系很一般,没想到她把自己画的这般好。

  陶淳儿也是感动不已。

  蜜娘又准备了汤饮子过来,见众人这般,不免笑道:&1dquo;大家相逢在此,既是缘分,很不必如此,只盼着我们几人日后能如亲姐妹一般照料。”

  这就是这次诗社的目的,郭瑶玉很快明白过来,&1dquo;蜜娘,你说我们诗社叫什么名字好呢?”

  &1dquo;我们都是在倚梅园相识,不如就叫梅林诗社如何?”

  &1dquo;好,就叫梅林社。”

  她们这几人也被称为梅林六子,至此在荆州府有了些许名气,甚至在次年还因为如此有好几位夫人上门想让薛先生教导。

  这又是后话了,此时大家在一处玩的极为开心,只是偶尔陶淳儿提起周福柔了,大家也都没有接话。

  此次诗社,大家都是不虚此行,得了画像,又起了诗社,瞬间让大家关系亲密起来,到最后离开时,都有些依依不舍。

  绕是蜜娘的心已经是千锤百炼过,但人间的温情总是最醉人的。

  送走了闺塾的姐妹们,忙的够呛的阮家人终于睡了个踏实,次日阮嘉定回来,听女儿起了诗社还是社,亲自在家教导女儿读书作赋。

  过年回去祭祖后,阮嘉定又返回武昌,不久又来信说是救了一位李家的公子,据说李家是江夏大族,待他很是要好,甚至阮嘉定在信中说李夫人是一位琵琶国手级人物,让蜜娘平日记得弹琴,不要荒废,等他中举后,就带蜜娘去拜师。

  这个傻爹爹,李家何止是江夏大族,甚至有五六个进士牌坊,是名副其实的科举名家,他上辈子为了自己死皮赖脸的挟恩就是知道女儿丧母,亲事难说,故而定下亲事。

  这辈子,明明他可以讨李家一个进身之阶,譬如推荐国子监这些,不曾想,他却只是一心一意为女儿打算。

  别说是蜜娘,连李夫人都不相信:&1dquo;咱们这位恩人只是说让我指点她女儿学琵琶就成么?”

  李覃点头:&1dquo;是啊,我看他才学极好,人也十分勤勉,这次乡试中举十之八九。但听闻他虽然出自后族,家境贫寒,原本准备赠送金银,没想到被他没那个意思,只是问我认不认得琵琶弹的极好的,他想为女儿请个人指点一二。”

  &1dquo;我想起夫人年轻的时候琵琶就陶的极好,因此便说了你。”

  李夫人笑道:&1dquo;我知道了,不过指点一个小姑娘倒也没什么。”

  李覃又问:&1dquo;冠儿如何了?”

  提起儿子,李夫人叹道:&1dquo;虽说年轻,身子骨也没什么大碍,到底要保养才行。”

  &1dquo;既然没什么大碍,等身体好了就去书院吧。”

  闺塾中大家正聚在一起做香丸,少女们现在都没什么烦心事,春天天气又好,计春芳嚷嚷着要起社,这次由她家做东。

  &1dquo;我爹爹听说我要做东,特地把园子让出来给我们,我们可以荡秋千,还能捶丸投壶,做什么都可以。”

  自从梅林诗社的名声传出去,计春芳也在荆州府小有名气,她父亲对她也器重许多,计春芳兴许不大明白其中妙处,她母亲却是个明白人,私下送了几套头面给她,定二奶奶全部帮女儿存下了。

  郭瑶玉抚掌而笑:&1dquo;那下个月就由我们姊妹作东。这样错开来,咱们每个月都有热闹。王姐姐也说想见大家了呢。”

  王素敏已经退学,郭瑶玉反而和她关系不错起来,大概是大家都慢慢长大了吧!

  &1dquo;以前王姐姐在这里,我们倒不觉得如何,她现在一走,我还有点想她呢。”

  成年人见习惯了生离死别,少年人对同窗退学都万分不舍。

  春去秋来,计家郭家陶家和洛家分别都办了诗社,最后几场周福柔也都去了,但她作诗凑数,又不回请大家。虽然嘴甜,总是逗的大家笑,可是时日长了,大家也不是冤大头。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