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曹雪芹传全文免费阅读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雪芹之友说他是“司业青钱留客醉”

,意思是借诗圣杜甫的诗句来比喻雪芹留客人吃饭时,只有借苏司业(苏涣)那样的可怜几个铜钱来待客。这“司业”

原是国子监的官名,在此也许就是馆师的借抄了。雪芹画得一好画,因此画几张画卖些钱。友人又说他“卖画钱来会酒家”

,就是指他没钱时向酒铺赊酒喝,等卖了画,再一起还一积下的酒债。

  穷困窘迫,一直紧紧跟随着雪芹,困扰他的神思才智。

  有一部模仿《红楼梦》的续书,写到了雪芹早先作书时的情景,竟然是他坐在炕上(炕是中国北方居室内砌成的一种土坯床,其下可通煤炭或烧柴的暖气),地下几个“小厮”

(年轻的仆役或“助手”

之类)围坐,耳听他口讲,手用录。

  这种“作书”

的方式,听起来很离奇,似不合理,但在雪芹说来,有了人请他南酒烧鸭等美食,他兴致来了,就用口讲,像市井“说书”

的艺人那样,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用几个人记录,然后整理统一“定稿”

——因此现存的抄本《石头记》中时常出现音讹的字,即汉字音相同而实为另一个字的误写。这种情况如非由于听音记字,就很难解释了。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石头记》全体或大部分是这样写成的,而是有若干部分、片段,确曾是这么记录成文的结果,它与作者本人亲自书写撰作的文字,有些差异的痕迹。

  这应该还算是他在“顺境”

中的作品,至于他在逆境困境中,那种执为文的艰难与坎坷,那就更非今日所能想象。这会造成他书中的残缺、断落、文字风格微显不同、情节偶失平衡照应等细小遗憾。对这些,以往的评者不止一次“质疑”

、“摘误”

,那正是他们丝毫不了解雪芹的书,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写出的,不能体会雪芹写作时一身所承担的沉重的负荷与多层的矛盾,有些地方甚至是在贫病焦愁,饥寒交迫下写出的。

  乾隆二十四年(1759)的秋冬之际,雪芹与脂砚的生活中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变化:二人远离了。雪芹有事要往江南去。雪芹既走之后,脂砚独自经营家和书稿的事,倍感任重而力孤。但她以很大的毅力,开始了第四次整抄《石头记》的工作,并且从这次为始,在她的朱色的批语字迹中,出现了年月记录和署名的创例。在这次工作中,她连带也整理她历年写下的批语,有的删省了,有的文字上作了细小的润色,有些旧年的批语,她也在修改后附记了年月与署名。她借着批点书稿的形式,有时与读者讲话,有时与书中人物(她所熟悉的故人们)“叙旧”

,有时与作者“交谈”

;有时兴致很高,诙谐幽默;但更多的时候是悲感思念,她的许多批语与书稿一样,是“滴泪为墨,研血成字”

的。寒闺冬夜孤独寂寞的脂砚,克服着重重的困难,辛苦不倦地为《石头记》尽她的一切心力。可还没有一个画家肯为她画一幅“冬夜批《石头记》真图”

:一支红烛,一位中年的八旗装束的妇女,端坐窗前,执而沉思,而悲喜交织……窗外的朔风正摇撼着老树的高枝……。

  乾隆十四年的冬天,横贯中国大地的扬子江,水从数千里外而来,日日夜夜不息地流向东海。江上帆樯无数,都是来往的舟船,载着流落远行的诗人游子和追名逐利的俗吏卑商。在江北岸的瓜洲古渡头,忽然有人现了雪芹的身影。

  雪芹从五岁上离开江宁,渡江北上,这是他三十年后重来了。面对着长江的逝水,不禁又想起大诗人苏东坡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不错,大江的碧涛,正在淘荡着古今的俊才奇士——包括雪芹自己,也包括着他书中的那些非凡的少女。

  不巧,冬来得早,一场风雪,冻封了江,这是不多见的天气,渡船停摆了。雪芹正感无奈何,岸边一家李姓老人见他徘徊愁闷之色,便很热情地邀他到家暂息。老人一家的宽厚慷慨,使雪芹非常感动。叨扰了二三日,相处得越亲密起来。不久,气暖江南,雪芹要走了,转觉依依不舍。他问老人,有纸吗?老人捧出文房四宝,雪芹挽袖提在手,只听唰唰微响,不一时,一幅《天官图》展现纸上。老人惊呆了,半响说:“我见先生风骨不凡,定非俗士——果然是位大才!”

雪芹说:“没有可以报谢的,我画天官,给老人家赐福吧。”

宾主作别,雪芹收拾过江去了。

  这幅画,据镇江李氏后人说,保存到很近的年代,可惜目下怎么也找不见了。

  此番雪芹渡江何事?因何而来的呢?原来他因友人之荐,为两江总督尹继善礼聘,到江宁做他的西宾幕客。“两江”

是指“江南”

、“江西”

两大省区,是全国重要的财赋之地,总督乃是本区的最高长官,友位甚重。

  尹继善初到南京,曹家正好刚已北返;不过他的总督衙院,就与曹家“老宅”

相邻,自己又兼着两淮盐政,也是做着和楝亭一样的官。在南京一住,才日益体会到曹家祖孙数辈,历时六七十年之久,在江南一带的深得人心,远非一般俗常仕宦可比,而他家在文学事业方面的成就与影响深远,尤为大出原来的想象之外。尹继善对曹寅,本已入所心慕,至此,宦地相同,官职联属,自己也十分喜爱诗文书史,于是有意无意之间,都在学步楝亭,也作东南半壁的风雅主持。在这种心情之下,尹继善自然留意于访询曹家的现况,子孙的下落。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