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农村老人讲稀奇古怪事短篇鬼故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 翰林院(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下课后,我转过身问悠悠:“悠悠,你知道我们乡还叫什么乡吗?”

悠悠正在修指甲,她抬起头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继续修理她的指甲:“叫什么,我哪知道,我也不是百事通。”

“叫翰林乡。”

我骄傲的说。

悠悠这次头也没抬,“吹吧,就出了你这么个流氓翰林?”

“怎么还带人身攻击的?”

我假装一脸的不高兴。

我们乡离着北京很近,清朝的时候,因为离着京城近,人们生活条件还可以,有钱的也很多。

有钱人多,读书的人就多,出了很多有功名的人。所以就传出了那句佳话,刘街乡自古文风昌盛,才子辈出。

晚清时期,刘街村的刘源灏、刘源濬兄弟双双被选为庶吉士,被称为“兄弟翰林”

。哥哥刘源灏被称为“大翰林”

,弟弟刘源浚被称为“二翰林”

刘氏兄弟的故居至今尚存,被当地人称为“刘街翰林院”

。现在已经成为保护对象了。

再早之前,那时候还是吃大锅饭呢,人们也没有什么发财的心思,所以翰林院也没有人动。

后来分田了,人们也让做买卖了,人都慢慢变精了,有的人就打起了翰林院的主意。

翰林院里面有很多好东西,大多数都是古董,有人就夜里从里面偷古董。

翰林院平时都锁着门,那时候也没专人在那守着,只是过一段时间,会有几个政府或村里干部去那里检查一下。

小偷头一次进去偷东西的时候,心里既紧张又害怕,那时候要被抓进去,先是一顿胖揍,一般人都挺不住,有啥事都得招了。

小偷跳墙头进去之后,发现其他屋都锁着门,只有堂屋门能推开。

他推门进堂屋之后,由于害怕,就在侧面一个桌子上,顺手拿了一个砚台,然后就哆哆嗦嗦的跳墙头跑了。

那时候农村人也不知道古董的价值,小偷拿着砚台去北京找了个古玩市场去卖,结果被人忽悠了,几十块钱就卖给了人家。

虽然东西卖便宜了,但当时几十块钱也等于是发了一笔小财了。

小偷拿着钱,既紧张又兴奋,他心里盘算着,一个砚台就这么值钱,要偷个大点的,好点的物件,还不得卖好几百啊。

他心里越想越高兴,欲望逐渐战胜了恐惧,他就打起了二次偷盗的主意。

因为里面东西很多,丢几件小物件也没那么显眼,值班检查的人员,检查的时候也没有那么仔细,所以小偷偷东西的事一直也没有被发现。

小偷虽然贪财,对古董的真正价值心里也没数,但是他干起偷摸的事来却非常谨慎。

第一次得手之后,他就一直观察翰林院的动静,经常假装干什么事就去那溜一圈。

两个月过去了,小偷观察去了三批检查的人员,都没有发现他偷东西的事,他胆子就更大了一些。

一天晚上,小偷又开始行动了,他偷摸翻过了翰林院的围墙,悄悄溜进了堂屋。

堂屋两侧的房门都用锁头锁着,他不敢冒险打开锁头,就在堂屋搜索了起来。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