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高第的举动,惹恼了那个著名的、连皇帝都知道其蛮的南蛮子袁崇焕。袁崇焕看到自己这位顶头上司恣意胡为到如此不可理喻的地步,便索性以在高第看来同样不可理喻的态度,写信给自己的顶头上司,宣布说:&1dquo;我是宁前道尹,官职就在宁远和前屯卫二城所管辖的地面上,官于此就应该死于此,我肯定是哪儿都不去的。”
高第大怒。据说,他派人仔细查阅了职官录,现那袁崇焕确实兼任了宁前道尹。
一般说来,在此种情形下,若没有皇帝话,还真的拿他没有办法。不过,此时的高第可不能一般看待。他手持尚方宝剑,是皇帝辽东军事上的最高代表。在理论上讲,他有权力对巡抚以下的文职官员和总兵以下的军官先斩后奏。此时,袁崇焕的三个官职分别是山东按察司佥事、宁前道尹和山海关外监军,文职够不上巡抚,武职没达到总兵品级。他这个道员的职级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干部,恰好在高第可以请出尚方宝剑诛之的范围内。倘若不是因为一个意想不到的原因,中国历史上很有可能就再也看不到袁崇焕的英名了。
据说,就在高第准备搬出尚方剑诛杀袁崇焕时,却意外地听说了一个小道消息,致使袁崇焕逃过了这一劫。
袁崇焕,在迷局中脱颖而出(7)
这个小道消息来自北京,来自皇帝的身边。
此时,我们帝国的皇帝早就已经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实行了全面转移,从治理国家转向了木匠手艺。他高度热爱这项事业,并在光着膀子、大汗淋漓之中,现了自己才华和兴之真正所在,从而心醉神迷。偏偏有一天,在工作之余暇,有人和皇帝谈起了宁远的事情。于是,我们天才的木匠皇帝于凡事迷迷糊糊之中,突然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真知灼见。他认为宁远是山海关的最后一道屏障,的确应该加强防守。这是大明天启皇帝朱由校七年皇帝生涯中,所说过的为数不多的明白话之一,遂载入史册,并使手握重权的辽东经略高第,悻悻然收回了那柄大约已经出了鞘的尚方宝剑。
就这样,山海关外的所有官民部队全部撤进了山海关,就留下了一个宁远城,&1dquo;孤悬山海关外二百里处”。就此,几乎为努尔哈赤一口气让出了四百里作战空间。
高第不知道,他那收回去的手,成就了一段历史,成就了袁崇焕的英名。也使努尔哈赤的一世横绝,在小小的宁远城下戛然而止。
高第可能同样没有想到,现在,他的麻烦才刚刚开始。原因是生了一个除孙承宗外,可能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部队撤进山海关后,清点人数的结果,完全出乎高第的意料之外,整个撤进关内的部队,已经过十万人,如果加上跟着袁崇焕&1dquo;独卧宁远城中”的二万人,其总数已经过十二万。就是说,孙承宗和他的部下们,不但没有冒领军饷,他们可能还在往里赔钱。这一下子高第的麻烦可就大了,因为他不但在朝廷上言之凿凿地认定孙承宗们贪冒军饷,更糟糕的是,为了加强自己说话的力量,他信誓旦旦地只向朝廷申报了五万人的军饷份额。如今,他深悔孟浪,懊恼得恨不得抽自己嘴巴。
最后,这厮想出了一个所有坏主意中最坏的主意:给士兵饷时,按照对折之后再打一个对折的标准放,就是说,每个战士只能领到四分之一的军饷。结果,引起了官兵们普遍的愤恨,许多人逃离部队,自谋出路。于是,高第以此惩治这些逃兵的长官,说他们冒领粮饷、贪污舞弊。就此,这个真正的混球把一个坏蛋在军队中当了官儿后所能做的坏事,差不多算是做到头了。由此引的怨毒和憎恶可以想见。据说,当时的部队中,有不少人放出狠话,说是愿意一命换一命,和自己的最高统帅同归于尽,就是&1dquo;与汝偕亡”的意思。
这样一来,又吓着了我们的辽东经略。史书记载说,由此,&1dquo;高第大惧,始稍敛迹”。就是说,那些要找他玩儿命的家伙,把他吓坏了,于是有所收敛。并且,对袁崇焕也开始改变态度。
以前,高第可能是很想看着袁崇焕出洋相,看看他如何在努尔哈赤的八旗铁骑面前&1dquo;独卧孤城”。如今,对于那些申请调到宁远去的人,不但批准,还会嘉奖他们。到后来,看到袁崇焕因为&1dquo;独卧孤城”而名声大盛、深孚人望的景象,这高第不知出于什么动机,突然给朝廷打了一份报告,盛赞袁崇焕有勇有谋,应该再行升迁。有一种说法,认为高第是想明升暗降,通过升官,把袁崇焕的实权剥掉,然后再把他弄出宁远。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高第对袁崇焕享有的崇高威望很是眼热,自己也颇想尝试一二,于是使出了这个招术。
谁知,朝廷不但欣然同意给袁崇焕升官,将他任命为按察使,相当于今天主管司法的副省长,还同时让他兼任宁前道尹,使关外诸官吏将佐如总兵、副将、参将、守备们,一下子都成了袁崇焕的部下。袁崇焕在山海关外俨然自成一军,高第有苦说不出,更加拿他无可奈何了。
当此时,袁崇焕召集全军将士,当众刺血,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并郑重地给将士们下跪,为国家为生民请命。将士们泪流满面,誓愿效死命。据说,当时全城官民尽皆遥遥下拜并挥泪宣誓,愿与袁崇焕共生死,场面至为感人。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