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帝国往事结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9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后金汗国军队明明出现在北京城的东北角,大师出城后却径直向西南方向杀去。谁知,这位大师不走运,偏偏皇太极派出了一支部队,在北京西南方向活动。结果,申大师和他的七千神兵神将一路如入无人之境、没有遇到任何对手地杀到卢沟桥畔,刚刚以为可以松口气时,却迎头撞上了真正的凶神恶煞。最后,皇帝用七万两白银打造的一支神仙部队,据说顷刻之间便被宰杀得毛干爪净,连大师都被砍掉了脑袋。

  此刻的皇帝,已经全然失去了进行正确判断与决断的能力。在着意抚慰袁崇焕的同时,将其他地方来援的部队放进城中休整,却坚决不允许袁崇焕带来的部队进城。致使袁崇焕只能率领疲惫的部下,与皇太极作殊死战。

  平心静气地观察此时的情势,的确与五百年前岳飞被杀之前的形势颇有几分相似。当时,金国大军统帅兀珠允诺宋高宗赵构和他的宰相秦桧,谈和可以,归还陕西河南失地也可以,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杀掉岳飞。后来,经过淮西之战,在皇帝赵构的授意下,由秦桧主持,冤杀岳飞,双方便真的达成了和议。

  以此返观今日之情势,在袁崇焕与皇太极的长期博弈中,皇太极对于和谈似乎总是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一再以可以考虑归还辽东土地为诱饵,要求袁崇焕杀掉毛文龙。如今,毛文龙已死,袁崇焕可能真的认为通过和谈,可以收复辽东失地了。他不知道,皇太极需要和谈与他袁崇焕需要和谈一样,是有自己目的的。皇太极想要的应该不仅仅是毛文龙的脑袋,他的目标,指向的其实正是袁崇焕自己。

  此时此刻,大明帝国重臣中,出什么主意的都有,唯独没有人敢说出议和的话来。因为,只要这话一出口,立即就将被看成是秦桧再世,可能很快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在后世的史家中,始终有一种看法,认为皇太极深谋远虑,在和袁崇焕的博弈中,实际上是设计了一个连环借刀杀人计,用归还辽东失地为诱饵,借袁崇焕的刀,杀死毛文龙。然后,以此为契机,一步一步将袁崇焕推到一个百口莫辩的境地,再借崇祯皇帝的刀,杀死袁崇焕。

  在后代的战争史学者那里,一个很大的疑问似乎也在佐证着这种看法。

  仔细翻检当日的史料,战争史学者们很难找到皇太极起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动机究竟何在?他的作战目的是什么?在现有的史料中几乎全无记载。是为了抢掠物资?为了威胁明室京师?为了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关这一主要作战通道?似乎全都有一点,又似乎全都不完全是这么回事儿。在悬师深入数千里,孤军奋战于充满敌意的汪洋大海之中时,皇太极竟然能够于镇日厮杀的百忙当中,从容展布,将其最大之杀父劲敌袁崇焕置于必死之冤狱。然后,在敌人的土地上,优悠游走、予取予夺达七个月之久,最后,仪态雍容地全身而返。就凭这一点,皇太极的此次军事冒险行动已经足够在世界战争史上耀眼夺目,而皇太极本人也足够称为东方式政治博弈的绝顶高手了。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7)

  事实上,皇太极是不是真的如此深谋远虑,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实际生的一切已经形成了和上述说法一模一样的线条,形成了对于皇太极来说最为有利的一种情势。据说,皇太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持阅读大明朝的邸报,对大明帝国君臣瞒上欺下的一套了如指掌。在频繁的博弈互动中,皇太极应该很清楚地知道袁崇焕并没有将他与自己和谈的情形完全报告给皇帝。对于袁崇焕来说,皇帝授予了他处理辽东事务的全权,这样做并非全无道理。而对于皇帝来说,虽然给了袁崇焕这种权力,却又似乎并没有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由此,皇太极几乎分毫不差地拿捏着帝国官场、崇祯皇帝和袁崇焕的心理。最终,将袁崇焕送上了百口莫辩万劫不复的境地。

  在他那看似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简单一招中,包含了太多交手双方的社会心理因素。其中,诚如我们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那样,最重要的几个方面几乎汇集了所有在中国形成悲剧的基本要素。给皇太极出这个主意的人,应该是范文程。这个人实在是太了解中国官场中人的行事品格,太了解他故国的皇帝与臣子之间的游戏规则,也太了解我们帝国的帝制传统和皇帝了。

  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皇帝召见袁崇焕等文武官员。史书记载说,袁崇焕将前来传旨的使者留在营中,自己穿着青衣小帽来到朝廷。习惯上,帝国官员只有待罪在身时才会如此打扮。崇焕&1dquo;先张皇敌势耸朝臣,冀成款议。见上亦然。上慰谕久之。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第力请率兵入城,不许”。意思是说,袁崇焕先是在群臣面前耸人听闻地渲染敌人的声势,意图在于促成和议。见到皇帝之后也是如此。为此,皇帝安慰激励了他很久。他害怕皇帝英明,始终没有敢于把建议谈和的话说出来,只是坚持请求允许他率兵进城,皇帝不许。从后来生的情形判断,袁崇焕可能确实有这样的想法在。否则,他不会把皇太极派到这里来跟他议和的使者,带进京城。

  两天后,十一月二十五日,袁崇焕再一次请求按照其他援兵的成例,允许自己麾下的将士进城休息,皇帝仍然不许。(谈迁《国榷》,卷九十。)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