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14章 使命与归宿(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这场巅峰对决,虽然尉迟迥落了下风,但也不是没机会,因为,老天送了他一个优势先准备。

准备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是政治,二是军事。

政治方面,先拥戴个少主,好有个旗号。这个少主是老王爷宇文招的小儿子,当时正在邺城,就被抬出来,不清楚给的啥名分,但没敢称帝。

因为,尉迟迥反杨坚,不反皇帝宇文阐。再敢立新帝,那就是造反。

同时,北边与突厥结盟,南边与南陈结盟。接着,与响应起义的各州郡联络,好拉赞助。

军事方面,设置了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永城桥东南,是一处要塞,跟玉壁城一样,城小人少,但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第二道防线,在沁水河东岸,派儿子尉迟惇挂帅,领兵十万,隔河拒守。尉迟迥坐镇邺城,全盘指挥。

韦孝宽先到永城桥,手下将士立功心切,纷纷请战。可韦孝宽打过“玉壁之战”

,知道攻城难度,就对大家说“别看这城小,但很坚固。如果攻不下,既伤元气,又挫锐气,划不来。我们可以绕过它,等消灭了主力部队,这小城不攻自破。”

于是,绕过小城,到了沁水河边,与尉迟惇隔河相望。尉迟惇无论谋略、经验、能力都跟韦孝宽不是一个档次。尉迟迥无人可派,也不敢乱派,只好让儿子挑这个大梁。

尉迟惇领兵1o万,沿河2o里守住河道。韦孝宽在河上架桥,尉迟惇就在上游放火筏烧桥,韦孝宽填土设篱拦截火筏,破了此招。

烧桥失败,尉迟惇又想搞个“半渡而击”

,让军队稍稍后退,给河边腾点空地,诱惑韦孝宽渡河。

这招当年苻坚用过,就是着名的“淝水之战”

。大概尉迟惇不爱学习,不了解这段历史。可韦孝宽爱学习,不但知道这段历史,而且知道“适时而动”

的道理。

趁尉迟惇正退的起劲,韦孝宽突然下令,全军火渡河。等大军渡完,又火烧桥,自断后路。

可怜尉迟惇,要后退也得后半夜悄悄的退,就这么大摇大摆的退,不找死才怪。

这场仗,既像“背水一战”

,又像“淝水之战”

,没悬念,没难度,打得尉迟惇单枪匹马逃回邺城。

韦孝宽乘胜追击,赶到邺城。老将尉迟迥也不防守,13万大军列阵城外,等着韦孝宽。

这场仗的最大看点是吃瓜群众,听说自家军队互掐,不伤百姓,都来凑热闹,围了好几万人。有没有人下注不知道,但肯定没人害怕。

也不知哪个缺德鬼造的谣,说不伤百姓。就这句话,可把吃瓜群众坑苦了。自古用兵,那都是诡道,悄悄下死手。百姓不懂,就看表面,凭两个老帅的口碑,就信了。

开始交战,也确实挺讲究。都按儒家打法,君子战。可几轮切磋之后,韦孝宽败多胜少,落了下风。

于是,旁边的宇文忻开始不讲究了,玩起了诡道。宇文忻善用奇谋,善使阴招,跟西汉开国的陈平一样。

眼看战局不利,宇文忻就打起了百姓的主意,领着几百弓箭手,悄悄绕到侧面,打算借助吃瓜群众去冲击尉迟迥的军队。

弓箭手选好位置,一通乱箭射向百姓。几万群众顿时惊慌,集体冲向尉迟迥的军队,因为军队后边是城门。

韦孝宽抓住机会,动总攻。老将军尉迟迥一声长叹“唉,技不如人,我认了。”

说完,拔剑自刎。

“尉迟迥之乱”

持续了两个多月,虽然韦孝宽赢了,但也累的够呛,回到长安,没多久就死了,只比尉迟迥晚走了一个月。

尉迟迥败亡后,其他州郡也没了底气,该逃的逃,该请罪的请罪。杨坚借助此战,顺利完成了全国官吏布局。此后,杨坚彻底掌控北周。

公元581年,周静帝宇文阐退位,杨坚登基。杨坚是随国公,所以,新朝叫做“随朝”

。可“随”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