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催眠敌特(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今年春节,李有福家的年夜饭堪称多年来最为丰盛的一次。
李有福的父亲荣升轧钢厂车间副主任,这过年发的票据比旁人多出不少。
而李有福身为轧钢厂食堂采购代主任,手里的票据自然也充裕得很。
加之他的大姐、二姐、大哥以及母亲在各自岗位上也都有票据发放,往昔双职工家庭便已令人称羡,如今他们家足足有六人在职,在这南锣鼓巷一带,堪称声名远扬。
如此一来,他家的日子过得比别家滋润,旁人也只剩羡慕的份儿,毕竟人家家里有这么多人在厂里挣着工资呢。
六十年代的四九城,流传着一首朗朗上口的过年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李有福的母亲早早就将歌谣里提及的年节事宜准备妥当,昨夜阖家守岁,熬了整整一宿。
大年初一清晨,院子里的孩子们像是约好了似的,纷纷跑到李有福家拜年。
大家都清楚,今年李有福家的红包必定比别家更为厚实。
若不是母亲事先提醒,李有福压根儿就想不到要买红包这茬儿。
他本就不是小气之人,索性买了两百个红包回来,给父母分了一百个,自己留了一百个。
那些普通的低档红包,他每个里头都塞了两毛钱,专门应付到九十七号院来拜年的小孩子们。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般人家给个两分、五分、一毛钱的红包就算大方了,有的人家甚至只是抓上一把糖果、花生瓜子当作拜年礼。
而李有福家,给孩子们的红包一律是两毛钱。
早上刚起来,小妹李佑乐便对着全家人一顿的拜年:“爸爸过年好,妈妈过年好,大哥过年好,大姐过年好,二姐过年好,四哥过年好。”
短短时间,她便收获了六个大红包。
其他人的是多少李有福不知道,反正他的红包里面,包了十八块八毛八分钱在里面。
这在当时来说,那可是超级大的红包了,相当于好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一家人刚把房门打开,没想到外面居然还守候着十几个等着拜年的小家伙。
“有福哥好!佑鑫哥好!李伯伯好!李叔叔好!”
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每一个进门的孩子,都被热情地塞上两把花生瓜子,然后由李佑乐递上一个红包。
红包整齐地码放在一个大盘子里,由李佑乐逐个分发给孩子们。
等到把九十七号院的孩子们都打发走,李佑乐也一溜烟儿跑出去,挨家挨户拜年,准备把送出去的红包“赚”
回来一些。
李有福也出门在院里转了一圈,给隔壁的姚奶奶、张大爷、郑大爷等人送上新春的祝福,拜了个早年。
八点半,一家人洗漱完毕,两辆自行车和李有福的三轮车满载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向着上河村进发。
母亲王秀清精心准备的礼物堆放在三轮车上,李有福也未多过问。
在有些地方,初一给长辈拜年,初二回娘家,而在这四九城,如今初一回娘家也成了习俗。
李有福家情况较为特殊,娘家婆家都定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初二便不再走动。
这会儿,单位发了电影票,社区也组织了扭秧歌的队伍。
李有福的大哥、大姐都兴高采烈地去参加秧歌队了,二姐因抽不开身,留在家里操持家务,不然全家都走光了,这饭可就没人做了。
到了上河村,母亲王秀清带着小妹李佑乐,提着礼物去了外公外婆家,李君豪则骑着自行车与李有福先去爷爷奶奶家。
这般安排,方能周全,否则李君豪先去了王德松家,难免会落人口舌。
刚到院子门口,李有福便扯着嗓子喊道:“爷爷,新年好!奶奶,新年好!”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