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清·韦柏森《菱川竹枝词》载:“金炉一瓣降香焚,和以雄黄酒半醺。绝好梳妆端午景,虎花斜插女儿云。”
即是描写了苏北高邮一带端午时节的乡风民情。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端五”
或“端阳”
,是我国民间传统三大节(过年、端午、中秋)之一。
是远古华夏族祭祀其祖先——龙的日子。后来相传楚国的三闾大夫、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
人们为纪念他而举行追念仪式,从形成佳节,歌咏不绝。据学者考证,端午纪念屈原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说起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古籍记载,有说是晋国人纪念不慕富贵自行焚死的介子推的。又有说是楚国人纪念忧时爱国投水而死的屈原的。还有说是纪念文昭关、鱼肠剑的主角伍子胥的。
实际上,端午的起源,更有可能是我们华夏先民庆祝夏收的一个节日。
我国以农立国,“四月南风大麦黄”
,到了五月初,正是夏收作物渐次登场的时候。
我们的先人历来有,以月、日相同的时间为节日的习俗。比如三月初三为上巳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这样,在夏初五月初五的这个日子庆祝早半年的耕耘成果,应当是很自然的了。
古时五字与午字通用,所以五月初五又称端午节或重午节,“午”
其实就是“五”
的通假。
端午节始于中原地区,渐次普及全国。后来各个地方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又结合纪念了大家所热爱景仰的人物。
无论是荆楚之地纪念屈原,中原之地纪念介子推,抑或是东吴之地纪念伍子胥,大约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
但是却在形式和内容上丰富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世代相传,历久不衰。时至今日,端午仍是我国民间一个重要的节庆。
端午节的前奏,从村子里的姑娘小媳妇们开始。
她们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忙碌。找出一些彩色碎布料,裁裁缝缝,做成各种形状的小布袋。
装入一些晒干的香草、菊花之类,再洒上一点雄黄粉,就成了能“避邪气”
的香袋,她们或是送给弟弟、妹妹,或是挂床头,或是放在身上。
香袋能散发出阵阵特别的香味,会让蚊子避而远之。而大伯大妈们则会提前2~3天,割一些新鲜的昌蒲杆,削成宝剑的形状,和艾草一起挂在大门口。这些能散发出持久的芳香,寓意驱毒避邪,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
接下来是编织五色长命缕。长命缕又叫百索原为汉代端午节用以装饰门户的朱索,后演变成五色丝线,用以缠臂。
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骛角黍……造百索系臂”
。宋代,民间用百索缚棕,称“百索粽”
,又用彩丝结钮为“百索钮”
。明代,小孩周岁,头系五彩丝线。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