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 桓公十三年2(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在场的都是当权执政之人,除了庄姜之外,甚至连文姜都曾操控过一国政事,自然知晓这国与国之间的道理。只不过知道归知道,能不能真正着手实施,又是否得以成功,就都是另一回事了。
毕竟是自己一手打下的基业,寤生深深吸了一口气,先是看了一眼自己的两个儿子,又瞥了一眼冯,最后对祭仲道:“不至沦落到任人鱼肉罢?”
祭仲沉思片刻:“或许未得上风,但总不至于如小国一般。”
他言罢又补充道,“至少在我生前未曾。”
“不过君上的几位公子……”
祭仲摇了摇头,“不知我死后又是如何光景。”
公子突冷冷地开口:“是寡人复位。”
尽管在寤生的眼皮子底下,他还是眼神不善地看向祭仲,“失望吗?”
“原是公子突。”
祭仲像是终于看到了此人似的行了一礼,随即又向公子忽也一并行礼,最后才道,“若郑国陷于混乱,我则罪孽深矣。您觉得呢?”
“寡人复位之后又执政二十余年,君又以为如何?”
公子突的语气颇有几分高傲,他与祭仲向来不和,然而祭仲死后若非有他,则郑国必乱。他自认为在祭仲面前极有立场,事实证明祭仲错了,他的兄长并不适合作为郑国之主。
公子忽抬手隔开了他们的争斗,只道:“够了,都已到如此地步,还有什么可争。”
他难得口出讥嘲之语,“反正最后不都是要被秦国兼并的吗?”
旁边的冯顿时插嘴:“话可不能这样说,那毕竟是几百年后的事情了。”
引起一切矛盾的罪魁祸首居然如此肆无忌惮,在郑国人仿佛要生啖其肉的眼神下,冯终于摸摸自己还在疼痛的下巴,闭嘴了。
上次说到屈瑕伐绞,这场战役中,楚军的部队有一部分行进到了彭水,而这个地方有个叫做罗国的国家。不知道是认为楚国有对自己下手的可能性,还是纯粹认为对方进犯到了自己的领土,罗国有心伐楚,于是派人前来侦查。
不管罗国怎么想,桓公十三年,楚国也确实出兵伐罗了。出发之前斗伯比去送屈瑕,送完回来就下了结论,莫敖此战必败,因为他趾高气扬,心就不在战事上面。这也正常,毕竟屈瑕已经连续两年打赢了两仗了,骄傲一下不奇怪。
嗯……虽然确实屈瑕都这样了可能也不会听劝,但斗伯比你就这么回来了是不是也有点不顾同僚之情啊。不过同僚情谊不重要,国家的战事胜败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斗伯比跑去见楚武王说,一定要给屈瑕增援兵力。
然后他惨遭拒绝。
这种有些丢脸的错误被后人记录在史书上,还要被拉出来讲述,一般而言肯定会让当事人有些难堪,旁人则多了一个乐子。不过大家演技都还不错,所以只要不是关系太差,往往也就轻描淡写地粉饰过去了。
然而熊通的反应却与众人迥然不同,他居然有些异样的兴致勃勃,不知在期待什么。
寤生看到这一幕颇觉有趣,刚想开口询问,便被冯
代劳了:“楚君这是?怎会因战败而兴奋,难不成此事有何后效?”
虽然斗伯比确实说了屈瑕这一战会败,然而冯却是真不知晓此战结果的。他丝毫不怕自己所言会得罪熊通——听小疯读了这么久,他早已经习惯了她讲述的语气,所以哪怕她还没有说到结局,冯也已经知晓,此战必败无疑。
熊通面色一正:“此战为寡人之过,但败便是败了,谈何后效。”
“那为何如此兴奋?”
冯毫不客气地问道。
“既然你们的父子兄弟皆可来此,寡人也想见夫人一面。”
熊通坚毅的眼神竟然在谈及夫人时透出了几分柔软,这几乎惊吓到了所有人。
在场的唯一一对夫妻对视了一眼,他二人虽称不上是相看两厌,却还要更严重,中间夹着杀身之仇,哪怕往日关系也许尚可,如今不憎恨对方已是难得。
庄姜则比起丈夫,可能和丈夫的媵妾们关系更好些。
而寤生,作为曾经深受武姜之害的人,他对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能太强势,从个人到娘家都是如此,更不可能和她们培养出多深厚的感情——他的心中唯独只有他的霸业。
唯独祭仲的表情略微有些古怪。
寤生低声问他:“你与……关系如何?”
“倒是尚可,但也……”
祭仲的眼皮跳了跳,“那竟是楚国之君吗?真是有些荒唐。”
楚武王拒绝了斗伯比增兵的要求后,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夫人邓曼。她似乎很有地位并且很有才能,毕竟这种朝堂上的事情楚武王都拿来和她讲。邓曼也确实给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
她劝楚武王是这么说的:斗伯比说的增援并不是在说增兵的数量多少,而是在告诉你,安抚国人要靠诚信,德行可以得到士大夫的认同,但是对于莫敖,必须要靠刑法来震慑他。因为他之前在斗廉的帮助下面对五国联军以少胜多,已经飘了!
之前面对郧国的时候屈瑕本来想要请求增兵,结果没增援也胜了,现在他飘了就会看轻罗国。所以如果楚武王不提前镇压他的气焰,他就肯定没什么防备,但现实就是,楚武王确实没有提前告诉他必须时刻警惕。
所以邓曼言下之意就是,斗伯比的增援,其实是指对待不同的人得有不同的处理方法,面对莫敖就要告诉他上天不会纵容任何人,所以一定要时刻谨慎。如果斗伯比不是这个意思,他难道不知道楚国军队已经尽出,再怎么增兵呢?
嗯,斗伯比我们说过是若敖氏。若敖氏最出名的大人物是令尹子文,字子文,本名叫斗谷於菟,是斗伯比的儿子。从子文开始,若敖氏出过数位令尹,这肯定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大概率在斗伯比的地位就不低了,可能已经近似令尹。
所以斗伯比知道军队情况很正常,邓曼的阅读理解一下子说服力就变高了。楚武王听了邓曼的话那叫一个幡然醒悟,立马派人去追莫敖。但是经历了斗伯比送走屈瑕再坐车回城去见楚王,然后谈话被拒等邓曼劝说成功,屈瑕早没影了。
熊通的脸上挂着与有荣焉的笑容,看得他身旁的冯一阵牙酸。
这段记载分明就显得他很傻啊,虽然善于听从劝谏确实是为君者该有的品德,但是史书的描写方式分明主要是在赞美邓曼,他们夫妻感情就这么好?一点猜疑都没有?
他不信。
没有被追到的屈瑕果然如斗伯比和邓曼所料,先是向全军宣告,向他谏言者必会受到惩罚,意思就是现在军中是他的一言堂,完全符合邓曼对他自以为是的预测。接着在渡河的时候又没有规范好军队,导致军队顺序混乱并且没有防备。
到了罗国,罗国不仅仅只有自己,还联合了当地南蛮中的卢戎一支,两面夹击,楚军由此大败。屈瑕没脸见楚武王,干脆上吊自杀了。其实他自杀也就算了,他带了个坏头,后来的楚国主帅经常打输了就一死以谢国人,这也太损失人手了。
除了屈瑕以外的其他将领也被关押起来等候处置,不过就像斗伯比暗示的,楚武王觉得自己应该早些警醒屈瑕,所以这次伐罗失败是他的错,因此把将领们都赦免了。话说回来,错误最大的主帅屈瑕都自杀了,而且是他拒不听劝,别人确实也没什么大错。
桓公十三年就到这里了。我翻了翻后面的内容,十四年没什么大事,十五年就要有个著名的送命题出现了,类似于老婆和妈都掉水里了你选哪个这种,我们下次继续。!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