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 章 庄公十四年2(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好,最后要讲述的就是郑厉公含辛茹苦十七年,终于重新回到他忠实的郑国的故事。隔了这么久,又夹杂了齐国的一系列大瓜,可能大家都快要不记得郑厉公的故事了,我们在这里稍微做一点回忆。
春秋小霸郑庄公临终前将身后事托付给祭仲,祭仲却被宋国绑架,要挟他必须扶持母亲出身宋国贵族雍氏的公子突,宋厉公因此登位。但宋国国政还是受祭仲掣肘,为摆脱祭仲,宋厉公勾结祭仲的女婿雍纠试图谋杀,却被祭仲的女儿L告发。
搞事失败后,宋厉公不得不逃离了宋都,经历过包括原本的太子郑昭公被谋杀等一系列事件后,最终驻扎在宋国境内一个叫做栎的地方,虎视眈眈想要复位。他前前后后一共等待了十七年,从鲁桓公十五年一直到鲁庄公十四年,终于成功了。
“忍之一字,做得倒是不错。”
寤生淡淡道。
他的目光仍停留在影像中看不大懂的文字上,既不为已然离去的公子忽所动,也不在意就在身边的公子突。
作为第二个抵达此处的人,寤生听过太多事,甚至连日后郑国彻底衰落的结局都已接受。也正是因此,他才能不带情绪地称赞公子突。
毕竟寤生并不偏爱少子——不,或许有偏爱,但无论如何突本不应成为这郑国之君。
被赞誉的人未作言语。
郑厉公复位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人,某种程度上他俩的行为甚至形成了一种镜像对应的关系。以至于在《左传》写作过程中,特意描述了二人的语言——史书里记载的言语本身真实性是不如事件高的,之前我们也有所感受。
而这段用类似修辞手法的写作方式特意凸显了人物塑造,就显得语言本身的真实性要更低了。类似的例子很多,比如之前息妫的那句“一女不事二夫”
,也不是这个时代的观念。所以文学上有时候会把史书称作“史传”
,“传记”
的“传”
。
回到事件本身,这两个人,一个叫做傅瑕,一个叫原繁。后者是繻葛之战的主要将领之一,我们之前提过,在郑国的地位不低。前者没啥存在感,甚至连身份都没有被史书提及。事迹用我们今天的观点看,更纯纯是一个小丑了。
郑厉公在从栎一路打回首都的路上俘虏了傅瑕。内战嘛,自然不像国与国之间还要讲究一下面子,如果这人没什么利用价值家族又没什么势力再加上是敌对方,可能咔嚓起来反而要比对外国人轻易得多,这一点其实什么时代都一样。
而傅瑕这个人呢,并没有多么高尚的情操,他说如果郑厉公可以放过他,他愿意给皇军带路……不是,是他会帮郑厉公复位。不过从他能说出这句话,并且在之后成功杀死了当时的郑君子仪以及两位公子来看,倒也不算路人甲。
郑厉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和傅瑕定了盟誓放过他,结果复位以后扭头就把傅瑕杀掉了。当然,郑厉公不是好东西这一点,从当初他勾结宋国想越过郑昭公上位我们就知道了。只能说,
傅瑕以为只有他自己背信弃义,他想多了。
说到这里有件有趣的事,之前提到《东周列国志》里冯梦龙做了很多艺术创作,在傅瑕这里就非常突出了。《左传》里寥寥几十字,怎么看都是个小人的角色,被冯梦龙写作了大陵城的守将,还写郑厉公对他有“十七年相拒之恨()”
。
一下子傅瑕就变得不得已了有没有,都固守城池为正统效忠十七年了,如今实在为保性命降了,虽然为人不齿,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冯梦龙甚至很幽默地来了句仿白居易的打油诗傅瑕不爱须臾活,赢得忠名万古呼?()?[()”
。
什么王莽前世啊狗头。
“不过一小人耳,也值得多做文章?”
突皱起眉。
外国人的关注点便全然与他不同了。
宣姜生出些好奇之色:“这句子,竟是诗?”
不论是正式祭礼所用祭词,亦或是民间的讽喻歌谣,宣姜都有所接触——谁教她出身高贵,却深陷混乱之中呢?
这么说来,姐姐应该也与她相似,宣姜想。不过齐鲁之地虽重礼乐,本地居民却多有东夷,民歌发展不如中原倒也正常。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