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钱清律师事务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意向(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次日清晨,苏贞百里梳洗完毕,用过早饭,原想着去阿克敦商量一下钱庄扩股的事情。正赶上仆人来禀报,徐闻差人送了贴子过来,邀请过府一叙。苏贞百里见他写的如此正式,便觉有些古怪。让仆人将送帖子的徐府之人带到偏房。一问之后,果然所料不差,徐府的家丁还带了一封私信,内容很短,讲到这次宴请过府叙事不过是个幌子,主要是晋商之中的康家,要和苏贞百里谈合作事宜,自己实在抹不开情面方才下的请帖,贤弟无论与康家如何合作,愚兄绝不插手云云。

苏贞百里心中暗笑不已,真是瞌睡遇到枕头了,想什么来什么。当即让徐府家丁回去告诉他家少爷,自己下午会准时上门,便打他回去了。摸着下巴,苏贞百里沉思道:“康家乃是晋商里的巨头,又是皇商,靠着内务府这座大山,还兼营着一部分长芦盐场的生意,银子肯定是不缺。前段时间闹盐慌,朝廷逼着康家上交食盐,自己也帮衬了一把,如此算来,和康家也算结了段善缘。现而今找上门来求合作,又走的是徐家路子,只怕还是盯上了汇丰钱庄的生意,眼光倒也敏锐。就不知是康家自己的意思,还是晋商集体的意思?还真是要好好摸摸她们的底牌”

索性起身去找阿克敦,将事情同他分说一番。没成想阿克敦听了,笑呵呵的说道:“这个你倒是多想了,康家这次还真没有啥坏心思,我这里也收到了一封康家当家老爷子的亲笔信,特意提到此事。他们这次,一是谢你上次闹盐慌时的帮助之情,再一个,他们确有想在钱庄上合作的意思。这事你大嫂昨儿也收到信了,是天津汇丰总号转过来的,康家嫡系的管事康少言的信,只是没来的及通知你罢了”

。苏贞百里听了,问道:“是他们康家单独要合作,还是晋商那几家子都要参与?”

,阿克敦说道:“都不是,是康家老爷子自己要和你合作?”

,苏贞百里眉头一皱,疑惑道:“康家老爷子单独与我合作?不是康家?也不是晋商?这是啥意思?”

,见着苏贞百里满脑子问号,阿克敦想了想,说道:“这事就比较复杂了,我也只知道一鳞半爪的,一时半会儿也说不清楚,下午你去见了康老爷子就知道了”

,苏贞百里点点头,随即醒悟过来,问道:“康家掌总的老爷子进京了?要和我亲自谈?”

,这倒是出乎苏贞百里预料之外,还以为下午要见的是康家某位嫡系子弟呢。看来康家老爷子对这次合作很在乎,也怪不得徐闻抹不开面子。自己下午去的时候,说话要小心了,莫要被康家人下了套才好。

离了阿克敦的院子,苏贞百里径直去后院找自家大嫂。现而今自家大嫂已经怀孕七八个月了。打天津回来后,也是没有一日消停的,不但管着府里的大小事务,府外开的大小铺子也要日日查问。好在钱庄的事儿有辛夷从旁协助,能让自家嫂子轻松不少。果然从嫂子那里得到的消息,和阿克敦提供的信息差不多,唯一例外的是,嫂子无意间说起康家前段时间资金周转不太灵便,曾从天津汇丰钱庄总号里拆借过三万辆银子说是置办货物,不过两个月后,又如数归还了这笔借银,还多付了一笔利息。大嫂问道:“二弟觉得康家借的着三万两银子可有不对的地方?”

,苏贞百里想了想,说道:“不是不对,是很不对劲儿,康家据说家财过千万两,不可能拿不出这区区三万两银子,且康家在天津也有自家的钱庄,随便挤一挤,这三万两银子也能凑齐。巴巴地到咱们汇丰钱庄来借钱,不是很奇怪么?”

,大嫂听了还是有些不理解,问道:“可他们后来又把银子如数归还了呀,利息也没短咱们一分,这样不很正常么?”

,苏贞百里拧着眉,摇摇头也不做解释。但总觉得不太对劲,一时半会却想不透那里不对。大嫂见了他这般样子,笑着劝慰道:“想不通,那便不想了,横竖下午见了面儿,亲自问问这位康家掌总的老爷子,不就清楚了,他们爱借款也罢,爱买货物也罢,都是他们自己的是事情,与咱们无关,只咱们不亏就行”

,苏贞百里苦笑说道:“说的也是,他们借款也罢,买货也罢。。。。。”

,等一等,说到这里苏贞百里一愣,然后急切的问道:“买货?康家在天津进货?都买了些什么货?”

,大嫂诧异地说道:“对呀,就是买货,前阵子康家在天津好一顿搜罗,主要是一些铁锅,茶叶还有丝绸生丝药材啥的,据说要采买的东西不少,另外还特意换了不少的铜钱,说是商路上花销用,因着这事,当时天津市面上的茶叶生丝价格都涨了一成呢,好在康家只是要的有些急,量倒是不大,影响也有限,大家都没当回事”

。听了大嫂的一席话,苏贞百里哈哈笑了起来,说道:“原来如此,怪不得康家老爷子要急吼吼的找自己合作,原来是这事,看来康家也有明白人啊!知道自己掉坑里了,想要另起炉灶,给自己留条后路啊!”

大嫂被他一席话说的满头雾水,却也知道自家小叔子定是现康家的什么秘密,为防着人多口杂,只得忍住没问。苏贞百里却是因着这事,想到历史上的一件事,那就是贩铜事件。因是商事,清史稿上也只是一笔带过,着墨不多,不过却决定了一个晋商巨头的衰落。此事的根源还是因为中国缺铜,但是市面上流通最多的却是铜钱,为了弥补日益严重的缺铜窘境,康熙四十八年,户部与内务府上奏,请允皇商出海贩铜以解决缺铜的困境。康熙经过慎重考虑,同意了这一奏请,为此晋商中的康家,徽商中的张家,被授予了出海贩铜的特权,但是出海贩铜风险巨大,海船多有损失,为照顾两家的利益,朝廷允许每次出海有三分之一的海船可以携带货物与对方交易,且予以免税的特权,以弥补贩铜带来的巨大风险和损失。经过两家的力争,最终这一比例被提高到了二分之一。不过放眼当时的亚洲尤其事东亚地区,产铜的国家除了日本就是西班牙占据的菲律宾了,两家协商一番后,康家占了上风,拿到了去日本贩铜的权益,张家只能去菲律宾了,这才有了康家在天津大肆采购的情况。

要说现在的日本,也算平静,自从德川家被封为大将军后,日本各地大名也相继承认了幕府体系的管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展,经过近百年的展,日本人口由明末的一千万左右增长到了二千万有余,充足的人口给让日本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和采矿业,运输业都有了很大的展,不过幕府为了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防止外来势力的干涉,同样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除了同朝鲜,中国和荷兰保持有限的贸易往来外,任何外国船只严禁进入日本,其中把持同朝鲜贸易的主要是对马岛的宗义家,每年差不多有二十艘船的贸易量,主要是购买朝鲜的人参,毛皮,粗陶器,纸张,药材等物品。同荷兰的交易量更少,每年不过五船,主要是幕府购买的西洋火绳枪,铠甲,镜子,玻璃制品以及一些毛呢制品。同中国的贸易占据了日本对外贸易量的七成以上,每年大约有一百艘船驶往日本,输入日本的主要是瓷器,生丝,丝绸,书籍,铁锅,药材以及数量惊人的铜钱。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铜钱。自明朝初年起,中国铸造的铜钱就在日本大受欢迎,明朝的洪武通宝,永乐通宝在日本商业流通中广受日本商人的喜爱和推崇,而到了清朝前期,铸造精良的顺治通宝,康熙通宝也在日本商人和百姓之间广受追捧,比值极其坚挺。以康熙通宝为例,幕府规定的官方兑换价格是一千钱日本制钱兑换八百康熙通宝,也就是5:4的比价,而在黑市上,一千日本制钱只能兑换五百康熙通宝,也就是2:1的比价,由此可见日本商人和百姓对中国铜钱的信任。

日本由于火山活动频繁,本身金银矿和铜矿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狭隘的地形和相对孤立的海岛环境也严重制约了日本技术展,日本幕府不是不知道铸币权的重要性,在公元16o1年幕府设立了金座和银座并且统一铸造了1o两的大判,1两的小判,14两的一分判以及庆长和豆板两种银质货币,但在日常生活中,普通百姓很少会用到金银进行交易,大部分都是以铜钱的形式与商人进行交换,而日本的铜钱铸造技术实在拉垮,废了吃奶的劲儿也造不出媲美中国的铜钱,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再加上各地大名私下里行自己的制钱,导致国内私钱泛滥,币值低下,也迫使日本商人为了交易便利,不得不接受币值更加稳定的中国铜钱,所以每次中国商人行船到日本都会携带大量的铜钱前去交易,这也催生了日本专业货币兑换机构的诞生,1689年也就是清康熙二十八年,幕府颁布了《兑两令》,特别授予日本九家商号拥有对外兑换铜钱以及金银的权利,而九家商号也相继在商业达的京都,江户,名古屋,长崎,大阪城等成立两替屋,作为货币兑换场所,当然因兑换产生的利润有一半流进了幕府的口袋里。幕府为了维持国内贸易的稳定和繁荣,特别允许中国商人可以在日本购买金属铜,交易量每年维持在五十万斤上下,中国商人按照六成白银,四成铜钱的方式支付货款。中国商人将铜运回国内后,并不能直接售卖,因为铜是朝廷直接管控的物资,商人只能是交给当地海关衙门,海关衙门以国内价格给出货值,然后会给商人签一种签票作为凭证,商人拿着签票(实际是一种政府行的商业汇票)去扬州或者长芦等地盐政衙门将这种签票换成等价的盐引,以抵铜资,这一番操作下来,朝廷没有花一分钱可以获得大批金属铜用以铸币,商人则可以获得官府控制的食盐,也能赚取不少利润,可谓皆大欢喜。

康家这次获得了对日贩铜的独家垄断经营权,看似很赚钱,实际却是赔本赚吆喝,盖因他是内务府直属的皇商,贩铜的利润和贩卖食盐的利润都需要上交给内务府一部分,而且海外贩铜风险巨大,稍不留神就会船毁人亡,每年中国派往日本的船只有一百三十艘左右,高峰时期也不过一百五十艘,而每年平安回来的只有一百一十艘上下,最少一年则只有八十四艘平安归来,其余的则永远的消失在了茫茫大洋之中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