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那些年的人才选拔制度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所谓察举制,由文帝起了个头,而正式确立下来则是在武帝时期,汉武帝在即位之初的第一年,就诏令“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6年之后,又下诏策试贤良,并且要求“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明确规定了郡国必须选举的人数。这标志着察举制的正式建立。】
是极是极,确为如此!武帝托着下巴,见说到他汉代的选官制度,默默的点了点头,是他下的诏没错。
【汉代察举制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
四科取士"
。1】
【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而这四科一直延续到了东汉也未曾改动。】
西汉?东汉?他大汉果然裂开了吗?是哪个不孝子孙丢了他的大汉?
武帝眉头一皱,怒气一染,想也知道他这是属于西汉了。
【察举的标准虽只有四科,但是考察的科目多啊!常见的有:孝廉、秀才(茂才)、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及其他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后来的科举制,分科取士很大程度上也是从这里展出来的。2】
【而这些科目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3】
【岁举常科中最重要的一科为“孝廉”
,举孝廉么说白了就是推荐,而从中推荐出来的大部分都是通儒学的高官及富豪子弟。】
【究其原因么,还是因为汉代推崇儒家思想,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在当时的京师设立太学,成为中央的官学府和最高学府。太学由熟悉儒家经典着作的博士传道授业,成为当时中央和地方政府培育人才的地方。至此,汉代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以重视德行为内在根本,以举孝廉为实现形式的人才培育和选拔制度。】
被点名的董仲舒抬头,有些欣喜,他的这些学说竟是传到了后世么?
……
儒家?后世果真摒弃了法家吗?可是仅靠儒学能治理好一个国家?
嬴政对此表示很困惑。
【举“孝廉”
之后,前程远大,升迁较快。“孝廉”
出身的官吏,更被认为是“正途”
、“清流”
,很被看重。】
【可汉武帝没有将它仅仅视为一种选官制度,而是认为它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道德教化方式。而这才是汉武帝推广孝廉制度的直接目的,他试图将孝廉引入到制度建设的轨道,通过移风易俗,对社会风气的改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但是么,舆论评价一旦与仕途沉浮相联系,就容易被某些有权势、有影响的人物或社会集团所控制、所利用。】
【所以说察举制虽然为两汉时期的帝王提供了诸多人才,但是久而久之,他的弊端也是暴露无疑。】
【就比如察举者很容易以私取人,仅凭自己的喜好,或可取一些阿谀奉承、听话、能报私恩的平凡常士作为察举的对象,也有一些权贵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钱财以贿赂察举者,为自己的亲属朋友请托。】
【察举制本为国家选拔任用重要的人才,可如此一来,公平何在?】
两汉时期的帝王若有所思,天幕所说似乎挺有道理的,若察举者做不到清正廉明,那么他们推荐过来的人才是否真的有才呢?
【说完了两汉的察举制,接下来浅谈一下九品中正制吧!九品中正制4可以说是两汉察举制的延伸与展,是魏晋时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了。】
【东汉末年,三分天下,魏就是其中的一个政权,由曹丕建立。】
又是心痛的一刻,刘彻捂着胸口,只觉气又不畅了,虽然早就从评论区得知他大汉最终还是被灭了,可是一再被提起,刚还是两汉,现在一下子就过渡到了东汉末年了,他表示很无力啊!
…。。。
【时势造英雄,三国那是一个相当精彩的时代,而逐鹿天下靠的是什么啊!当然是一个又一个的人才,曹操就曾提出过“唯才是举”
的主张,而九品中正制的核心也是“唯才是举”
。】
【但是按照当时的环境,所谓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那就是被士族门阀所垄断啊!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或许建立之时,它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重用,可是越到后面,品德、才能什么的那算什么,家世才是最重要的好嘛!你再是有才,没有一个好的出身,那顶个屁用啊!】
【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就是这种制度下最真实的写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可谓达到了顶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门阀高于皇权的倾向,在这样的情况下,平民子弟又怎么会有出头之日?那么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在安安看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相比于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并没有起到什么关键性的作用。】
【当然这或许也是与当时的环境有关,东汉末年的动乱破坏了原本的政治生态,有野心有抱负的人无不以征伐天下为己任,而在各路势力中,士族的影响是相当大的,那些军阀们大都出自于世家,比如四世三公的袁绍,刚举事的时候,人们无不闻风而投,再说说曹魏政权的创始人曹操,对比于那些出身名门望族的世家,他的出身便低了点,他是宦官之后,一开始起义时,士族并不太好他,所以他必须打破出身的限制,他提出唯才是举,可以说是把士族的人情、经济和出路全部削弱,如此一来,士族又怎会坐以待毙?而面对士族的反扑,曹操能做的唯有“杀”
,可如此一来,他建立的曹魏政权便彻底站在了士族的对立面。】
三国,曹操回忆起刚起义时的情形,不禁有些回味,那些艰难困苦岁月终究成为了过往,他袁绍出身高又如何,最终不还是被打败了,最终还是他成为了一方霸主。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