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保护非遗的建议10条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8章 点茶(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第328章点茶

点茶,唐、宋时的一种煮茶方法。

古时,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

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

》,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这也许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但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

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就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宋代时的茶道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与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其实,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

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

茶乃国饮,若是要按朝代划分,唐代煎茶、明清泡茶众所周知,而宋代点茶很长时间湮没无闻,直至有深厚家学的宋联可在结缘镇江文化产业工作后,经多年来的致力挖掘研究才使之得以重新现世。

宋代点茶的集大成之作是《大观茶论》,作者是宋徽宗。北宋先贤,王安石曾感叹“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而在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则被视为“四般闲事”

点茶,是中国传统沏茶方法之一,起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两宋,是宋人最日常、最极致的生活品味,并对RB茶道和高丽茶礼的形成和展产生深远影响。

唐煎要去煮,加了些调料,所以失了茶之本味;明清泡又在宋代点茶之后,所以中国古茶道中最值得研究和推崇的其实是宋代点茶。

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时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侣,下至商贾绅士、黎民百姓,无不以饮茶为时尚,饮茶之法以点茶为主。

既然是点茶,那宋代点茶技艺的演示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

由手艺人亲自演示,作者见识了七汤点茶法的全过程。

点茶是两宋饮茶的主流形式,是中国古代茶艺的代表之一,已传播到RB、韩国、朝鲜,它对RB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较大的影响。它的重现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多重价值和意义,使得衰落七百多年的古茶礼,通过后人对宋人留下大量史料和书画作品的研究和梳理,仿制出宋代团饼茶,复制出宋代点茶茶器、宋人服饰和茶礼,推进了中华茶文化完整保存的进程。

手艺人表示润州区级非遗申报的成功,对宋代点茶而言意味着这一古茶道技艺和文化传承从政府层面得到了认可,明确了它的文化价值。这不仅在镇江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就等同于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用毛笔写字一样,点茶也曾经是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它的重现可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我期望它一步步得到弘扬和展。”

在远离尘世喧嚣、清幽的茶室里,宋代茶文化研究者、非遗点茶传承人韩喆明老师,为我们开启了观赏和体验宋式点茶和茶汤作画的美妙之旅。

韩老师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宋代的制茶工艺,以及饮茶程式并分享了印有龙纹的复原珍品——宋代宫廷茶饼和北宋时期的茶盏,让我们对古人精湛的工艺与生活美学惊叹不已。

饮茶小憩过后,就进入了最精彩的茶汤作画环节。

韩老师以茶沫为纸、茶膏为墨、茶勺为笔、轻轻勾勒,梅、兰、竹、菊在洁白如雪的茶汤之上幻化而出,彰显了国美出身的韩老师的点茶与绘画的双重技艺。

我们也都纷纷围拢在老师的身边、拿出手机拍照录影,见证这一赏心悦目的美妙时刻。观赏了茶汤作画,接下来就是分组体验点茶环节。大家都是次体验点茶、手持茶筅击汤的动作略显缓慢笨拙、力道不足,但在韩老师的指导示范下,各组最后呈现的点茶作品都出预期、初试圆满。

喜欢异能之保护非遗请大家收藏异能之保护非遗本站更新度全网最快。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