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门阀之上男主元澈的结局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节(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如今太子领兵在外,保不齐这些人战场上抽冷刀子,宫内只怕也不安宁。若太子阵亡,各家只怕会借机政变。诚然,废立之后是要立元洸的,但即便如此,元洸手里有兵无兵,对于局势的结果却有着绝对的不同。

元洸为世族所重,不过是因其涉军权不深。若太子身死,宫变发动则是必然,元洸手无寸铁,只能由众人拥护,作为世族的新傀儡登位。但若元洸掌兵,那便在宫变之后利益分红时能有着一定的话语权。魏帝明白,那时候自己身死是一定的,但魏国的国祚的彻底死亡,便在这一举之间。元洸身为皇权的一部分,自然也明白这层深意。

两千人,这个数目既对宫城能有着一定的掌控,对世族来说也不算过分,若直接全给元洸,那无异于在向对方释放一个危险的信号:皇帝已经对他们抱有敌意了。自此人人害怕被皇权清算,政变必会更早到来。但若只有两千人,由于元洸本身便是他们所青睐,所以世族不仅不会有所戒备,反而更是乐见其成。

魏帝看了看舞阳侯等人的方向,回头对元洸点头道:“好。朕会拨两千人与你,驻守东城墙。”

若凉军选择直接攻打长安,必会进攻西门,避开南北两面可能从上庸、河东等地来的援军。若战事不利,东面则是出逃的主要路线。

然而想到援军,魏帝抬头看了看窗外,叹了口气。元洸便已经知道,这突然而降的大雨必然减慢了援军的行军速度。想到此处,元洸定了定心,原本对这些一切都无所谓的他,忽然有了必胜的念头。至少,他要活下去,不能比陆昭先死。

元洸在这方面很是自信,如果自己先死了,那么陆昭今后的人生将会多么的无趣。

第73章俱赢

先前王谧上书后,一行人便于此等待,但此君也未闲下来,沿途走访一二故旧。王氏虽然高门,但此时乃多事之秋,高门子弟也会放下身段,结交一二人脉,日后为自己所用。

淳化县县令卢冉便是范阳卢氏旁支,因宗门不显,一直未曾腾达。王谧登门拜访,相谈甚欢,卢冉便以珍藏好茶相奉,以尽地主之谊,为的就是求得王氏日后照拂。

不过王谧并没有想到此茶竟要用来招待太子,见陆昭与元澈两人同行而来相邀座谈,精明如王谧,亦知此次接触陆归的任务背后水有多深。

王谧不擅茶道而擅弹阮,陆昭便自荐行点茶之事,王谧则弹阮相和。阮琴取自当地名仕安珉修,自是名品,可见王氏人脉之广。王谧拨阮,所奏乃乐府古调,然而奏法多变移宫徵,抑怨取兴,杂以新声,可谓绝妙。只听茶炉上的水瓮鼓鼓作响,王谧的阮声愈发沉静顿挫。直至沸水激出茶绿,旋于其上的乳花遂如煎盐叠雪一般。此时一曲终了,王谧放下阮,抚掌赞叹:“好茶道。”

点茶抚琴,高门风流,元澈从小便以务实为要,只对此略知晓些,但未学习过。此时见二人配合默契,若非王谧早已有嫡妻,元澈倒是要以剑相试,这制作阮琴木料是否坚硬。

然而说到高门风流,元澈不得不肯定这是一种极隐晦的划分圈层之法,要想在这些门阀首望中执掌话权,得到认可,多少都要精通这些看似虚妄无用的技能。这也是元澈之后必须要做的事情

。打压固然要有,但若要抚平各方怨怼,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元澈并不担心,自己虽然不擅此道,但若有贤妻加持,平日以此相伴左右,想来也会进步神速,于此无忧了。想到三弟元湛取谢氏女后,依然于琴上无半分长进,心里又不免嗤之以鼻一番,开始畅想日后必要在他面前秀一秀点茶之技,教教他什么叫为夫之道。

陆昭道了一声见笑,遂将茶奉与众人。

王谧接过茶后先言:“北地穷塞无名品,两位贵人见谅。”

陆昭奉完茶,以葛布巾帕拭了拭手心,闻得此言,接话道:“若连少保都无名品可取,想来此处再无好茶了。”

先前王谧在太子面前言及茶团与阮琴的来处时,颇有展现自己人脉之广的意思,在这种私密场合下,的确是漂亮的自荐之举。既然如此,陆昭觉得也不妨推他一把,让他站上这个长袖善舞的高台。毕竟她也要借这副才资,为此行最重要的一个目的铺路搭桥。

元澈则是淡淡一笑,他现在也对陆昭有着不少的了解,他觉得这句话的本意并非恭维,这杯茶的茶底也绝非茶之本味。

三人静坐细品了一回,陆昭先放下茶杯,此局由她而起,自然也当她先开白。“王少保策名枝屏,叶情交好,令人叹服。如今我兄长屯兵安定,此番少保与我若能成事,还望殿下不吝劳力,御前荐少保以安定郡守之位,如此方可镇静关中,安辑陇地。”

王谧听完有些吃惊,以陆归之资,只要应下魏帝的条件,不要说是安定郡守之位,便是陇西方镇之位都可以掌握在手中。不过王谧的政治嗅觉依然灵敏,既然对方辞了此地方伯,必然另有所图,且所图相当。

元澈亦捕捉到了陆昭的潜意,因道:“少保有经理之才,可担牧民之任,但领兵统帅,绝非儿戏,只怕还要借你兄长之力,光复神州,定国安邦。”

陆昭方才言语只辞治民之权,并未辞军事之权,之所以言辞半虚半实,主要还是试探自己的意思。

如果自己真的顺其言,将陆归从陇西架下来,届时陆归手下一众悍将骁勇不服管教,王谧即便有假节之权,但难逃单车之实。到最后郡守与地方失和,陇西动荡,如果不想让凉王趁机摘取低垂果实,那么自己必要以更高的价码把陆归再请回来。

权力游戏怎么玩,元澈还是懂得的。若此议能成,多股势力参与陇西的治理自然比陆家独霸一方要好得多,父皇大抵会赞同此议。而陆归无治民之权,短时间内也很难成势,也附和皇权集权的诉求。对于自己而言,陆归与王谧两方互相节制,不会一股做大,对于后续自己翻陇西进,夺取西北势力,也会减少许多阻力。

至于陆归,他可以暂为其请以督护一职,节制军队。毕竟其手下有不少凉州本土将领,凉州广袤,又为凉王经营已久,没有这些人的助力,只怕啃下来要费上许多功夫。因此这番交换之下,陆归虽然已不具备控扼一方的能力,但换来的则是追随未来新君建功立业的从龙资本。

元澈这一边同意了,也给出了自己的反馈。

王谧见太子如此表态,自然也乐得其成。王氏一族父亲袭北平亭侯之爵,领豫州刺史,已为方伯。其叔父王峤入主中书,担当机要。兄长王谦如今又在尚书台听命。至此内外实利尽在,为不引其他世族怨望于身,自家并未有意让自己领任何实职。所以他如今虽已成家立室,但头顶不过太子少保的虚衔,贵则贵矣。但终此一生只怕要以为家族获取清望为主,再难有所作为。

平日每每品评,其兄长王谦都在自己之上。王谧觉得自己身负才具,并不逊于兄长。如今有这样的机会能让他出任重镇郡守,更有可能接触到关陇圈层,无疑是天赐恩馈,助他上位。再者王氏一族多布局于东南,朝堂上多是贺薛二家天下,自己若能在陇西站稳脚跟,便可以此拱卫自家在中枢实利。自此与汉中阴平侯一脉对接,将家族网络串联成线,没有比安定更合适的地方了。

此时王谧已经开始畅想日后繁忙充实的郡守生活,并决意要与陆归愉快相处。他无统兵之能,本就注定单车,要想在陇西站稳脚跟与各方势力盘道,便要依靠陆归之力。作为交换自家也可以给陆家一个更为稳定的政治环境。至于太子么,那是指望不上的。皇权世族不两立,利益盘很难相互交换,合作的可能性比陆归这个南方世族要小上很多,若接触过多只怕还会产生不必要的摩擦。

“臣以卑微之躯,能得殿下如此青睐,能得娘子如此赏识,是臣此生之幸。”

王谧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得到两方首认,局势已经颇见明朗。陆昭从小便见惯了祖父的茶局,想要成事,便要把大家打造成一个共同的利益体,大家都有利可取。她给王谧一个上位的机会,这也是她对北方门阀合作意愿的一种试探,也是自己首次拿极其稀缺的政治资源尝试与北门交换互惠。

如今看来王谧倒是并不排斥借陆家南人的身份来达成自己的政治意图,之后兄长与其在陇西合作,想必会十分顺利。而陆家便可借此与北方第一高门的合作,渐渐刷洗掉身上的南人印记,为日后执政铺路。

不过这其中也有陆昭对陈留王氏的一个小算计,王氏在关陇地域上与陆家站在同一阵线,生生割下一块大肉,只怕关陇门阀对其会怨念颇深。日后若王氏想再于中朝发声,亦或是谋求政治上的实利,便只能依托与陆家了。

此前她曾也料想过,自己必然不会单独去见兄长,朝廷必会派一个分量极重的人物出面对接。她以为会是王谦,没想到居然是闲散在任的王谧。看来王氏一族仍将劝降陆归作为一次政治试水,并不想让布局在尚书台的长子轻易涉险。

仔细算来,在此时局下,王谧的出面大抵已是注定。如今王家贵为超一流的高门,却因关陇集团的把控难以挤首三公、甚至九卿之位,可见其在中朝步履艰难。王氏一族终其一生只怕都难得朝中高位,这个时局自然会对这个上位机会格外珍惜,甚至不惜在关键时刻和薛贺两家掰腕。

而她让出方牧之权,给太子以更为稳定的陇西政体,那么兄长的兵权在手上会捏得更牢。届时太子发兵西北讨逆,兄长便可以督护之位从其举兵,所拿下的功业,比在陇西当个收过路费的地头蛇要多得多,也要讨喜得多。此时陆昭也不免觉得,正是因为各个世家都有自己这样算计的人在,国家运作方才如此艰难,魏国虽然已占江山半壁,若要一统天下,只怕还需时日。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