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闻一多呕心沥血 唐诗杂论凝硕果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page9-----------------------

  特别是那《我是中国人》,一直被人引吭不断,它以&1dquo;我是中国人,我是支那人”既作开头,又作结尾,突出了诗的主题。诗人十分自豪地述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灿烂,以讴歌爱国之情。紧接着,诗人的锋一转,出心底的呐喊:我的心里有尧舜底心,我的心是荆柯聂政底血”,这还不够,诗人又写道:我没有睡着!我没有睡着!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我为我的祖国烧得颤。这诗句惊心动魄,这诗句激昂振奋,一入国门,闻一多就以他那非凡之初次亮相。回国不久,闻一多担任了北京艺专的教务长,为开展国剧运动和建立艺术剧院积极奔走。然而那是个政局动荡的年代,有为的志士无处施展抱负,国剧运动的幻想破灭了。与此同时,闻一多还加入了国家主义团体联合会,是他回国后为改造社会而做的第一次政治努力。1o;,闻一多没有拘泥于派别的不同而沉默,他在悲愤中握写下了《唁词——纪念三月十八日的惨剧》一诗,给烈士以崇高的礼赞,给生者以深深的激励。继《唁词》之后,闻一多又借人力车夫的口吻,抨击北洋政府,写下了《天安门》一诗。这时的闻一多,更强调文艺与爱国运动的密切关系,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日》中写道:&1dquo;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尖上,流在纸上。”此后,闻一多跃上文艺的战马,用文艺来表达、抒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对诗不能忘情的闻一多,创办了《晨报·诗镌》。1926年初,他迁居京西畿道34号,为布置这个家,他别出心裁,别具一格地安排了一个激想象、特具引力的&1dquo;黑屋”。这间不寻常的&1dquo;黑屋”,成了一群豪迈、洒脱青年诗人的乐窝。在这里,他们朗诵诗作,悟出门道,形成的诗风——&1dquo;格律派”。闻一多就是这群诗人中影响最大的一人。就在闻一多潜心构筑诗大厦的时候,北京的形势生了重大变化。北京政变生,军阀内部矛盾重重,局势混乱不堪。闻一多携眷返回故里。不久,为了谋求职业,他只身到了上海,在朋友的帮助下,受聘于上海国立政治大学。从1926年到1927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北洋军阀的统治更加残暴,国民革命内部又出现分化。在这急剧的动荡变化之中,闻一多困惑、迷惘,心情极为压抑,这使得他又一次用诗来表达其心境。他表了与饶孟侃合译的美国诗人曼斯菲尔德的《我要回海上去》,还写了《心跳》、《荒村》等诗,把对旧世界的痛恨和对军阀混战的憎恶之情表现的十分鲜明。《现》一诗,可谓是闻一多血和泪的哭泣,他面对军阀混战、人民痛苦,喊出&1dquo;这不是我的中华”的呼声,诗中的字字句句都是他怒火的奔泄:我追问青天,逼迫人面的风,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这一时期,闻一多表的诗还有《贡献》、《罪过》、《收回》、《什

  -----------------------page1o-----------------------

  么梦》(修正稿)、《你莫怨我》、《你指着太阳起誓》等。闻一多曾说过:&1dquo;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段话,道出了诗人最真切的感受。如果说闻一多的诗可以分出几个阶段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诗就组成了闻一多爱国诗的阶段。朱自清曾颇为感叹地说:在抗战以前的诗坛上,闻一多&1dquo;差不多是唯一有意大声歌咏爱国的诗人”。六、学者风范从1927年到1937年,闻一多先后在上海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书。开始,他讲授外国文学、英诗和戏剧,后来却完全转向中国古典文学。这样,就在他的生命史上,开始了一个重要的转变,从诗人转变成学者。这一转变,使闻一多在古籍里几乎钻了将近二十个年头。他埋头苦干,废寝忘食,以全副精力从事教学和研究。在青岛大学,他给外文系开设&1dquo;英诗入门”,搏得学生的称赞。当讲雪莱的《云雀》时,他随云雀越飞越高,朗读声音也越来越强;介绍浪漫诗人时,他随诗句的起伏、变化而与听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创设意境而体味诗人的情怀。&he11ip;&he11ip;闻一多那诗人的气质,令许多听课的学生陶醉。1932年8月,闻一多回到离别已整整十年的清华园,被应聘为中国文学系教授。十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对闻一多来说还是那么的熟悉和眷恋;这里的教室、体育馆、宿舍楼、校园小径,都可以勾起闻一多对往事的回忆。如今他又重回到这安静的校园,又可以潜心治学,真是不亦乐乎。从此,闻一多再也没有离开这所学校。这段时间,闻一多排除一切琐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研究之中。闻一多以诗人成名反来要教古典文学,加上又非中文文科毕业,心理上总感到没有根基,若再不拚命,就难以胜任。于是,他憋足劲头,非要做出成绩不可。他先后研究了《唐诗》、《楚辞》、《周易》,整理和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资料与论著,为中华文化事业的繁荣增添了不朽的一页。此外,他还对《庄子》、《尔雅》、《乐府》也倾注过相当的努力,并且涉猎神话研究,还取得了丰硕的成就。闻一多的研究成果富有特色,那是因为他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宝贵传统,而且吸取了现代的观点与方法,使他能在学术的海洋中自由地游泳。他重视研究材料,尽可能地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为写《杜甫》传记,他收集了与杜甫交往过的36o余人的资料,可以想见,他治学的顽强和严谨精神,也正因此,就连文物、绘画、石刻、口传资料也在闻一多的下变活了,无一不运用自如。在作学术研究中,闻一多不因循保守,敢于自辟路。《周易》虽是一部古老的书籍,前人已有相当的研究,闻一多没有沿老路走,而是用社会学的眼光进行研究,通过摘注一般人所忽略的材料,给《周易》的研究注入了的立意。从个别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是闻一多研究学术的又一独特之处,并使他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闻一多在学术活动中,始终没有把自己局限在个别领域里,他从诗跨到史,从文学跨到哲学,将研究的课题伸展到许多领域。与此同时,他试着用思想、原理去解决过去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说,过去考证、诠释甲骨文字和金石铭文,往往只在文字上兜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