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几章表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8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如今已是八月中旬,县里公务也忙:夏税立时就得解递入库,又要往边关输马草,还要送匠人进京轮值坐班&he11ip;&he11ip;

  戚县令也没空留他多说话,只略教训了几句让他多读书的话,说定了有空要检查他背那本《六先生文集》,便把书童叫了过来,吩咐道:&1dquo;前两天不是有人送来一筐杨桃?给崔公子装几个带走。”

  杨桃竟在这个时代就传进中国了?崔燮惊讶到简直要怀疑自己是不是穿到变动过的历史线了。

  书童答应着,匆匆下去,抱了一小篓果子回来给他。那果篓里装的却不是黄中带翠的五瓣杨桃,而是一筐毛绒绒的弥猴桃。

  &he11ip;&he11ip;

  崔燮沉默地看着猕猴桃,书童以为他馋得忍不住了,便从筐里掏出来一个塞给他,让他在袖子里悄悄地剥:&1dquo;这可是青龙山里产的野杨桃,可甜了,你们在京里也买不着这么甜软的。那些纸庄里的庄户住的杨桃藤都结不出这般好桃。”

  对了,弥猴桃藤的汁液是造宣纸时最重要的纸药之一,本地产桑皮纸,古法造纸都是需要纸药防纸粘的,自然得种弥猴桃。

  不过再是盛产的东西,县令原本也不必特地给他的。崔燮捏着那只软软的弥猴桃,感慨地说:&1dquo;大人公务繁巨,却还如此关照我,燮真感激无地。”

  书童也叹道:&1dquo;可不是么,这些日子大人都没空作文章了。好在也就夏秋两季征税粮时忙,把夏税完纳上去就好了,冬天里顶多就是修修河堤、安置流民。”

  说到这里,他活泼的脸上也流露出一派愁苦之色:&1dquo;我们大人也是倒霉,怎么刚上任就赶上这百年不遇的洪水了,上一任倒是走得及时。”

  任内出了洪水、饥荒这种大问题,等到考核时,八成便是个下等,升职绝无可能,转迁下县&he11ip;&he11ip;迁安就已经是下县了,再下就只能当个县丞了。

  书童年纪跟崔燮差不多大,正是活泼多思的年纪。平常伺候着一群严肃威风的老爷,话都不敢多说,碰上崔燮这样年纪小、脾气温和,还长得好看的同龄人,就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把平常心里藏着、没地方说的都倾倒给他。

  崔燮也有些为戚县令担心,却不知能帮他做什么,便垂下眼帘默默听了一路。书童直接把他送到县衙外,崔燮在车里拿了些点心给他,安慰道:&1dquo;洪水是天灾,朝廷也不会把问题都算在大老爷身上。我看如今迁安县内县外都看不出受过灾的样子,就是大人治理的好,离考核还有一年多呢,到时候未必没有转机。”

  书童像大人似的叹了口气:&1dquo;难哪。我们大人说,将来不做官了,就在老家山里建个庄子,著书作文,悠游林泉之下&he11ip;&he11ip;”

  崔燮笑道:&1dquo;若县尊的文章集结成册,我一定去买几本回来收藏。那篇《迁安儒学记》写的就极好,辞清义畅,言之有物,文中深情足以动人。”

  书童一下子提起精神来,捧着糕饼说:&1dquo;那回头我找大人讨几篇文章给你。咱们大人私下说你是神童,极看重你,肯定乐意给你。”

  崔燮听着&1dquo;神童”两字,脸皮不禁还是红了红,干笑一声:&1dquo;你回去吃点心吧,我要回家了。”

  他家里还有人在等着。

  回到家时,张妈妈便领着一个五十来岁、穿着蓝色三梭布袍的男子过来给他磕头,门外还站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也隔着门给他行礼。崔燮连忙扶起他,跟他——也跟门外那人说:&1dquo;我年纪小,受不得这种大礼,以后不要这样。不知这位伯伯是?”

  那老人恭恭敬敬地垂手站着,露出一个揪得光秃秃的脑门,沉稳地说:&1dquo;小的是城西致荣书斋的掌柜计厚业,见过少爷。外面那小厮是店里的伙计计都,少爷有事只管吩咐他。”

  张妈妈说:&1dquo;计掌柜就是你娘留给你的那间铺子的掌柜,这些日子他也是想见你,可惜你都不在家里,没见着。如今你回来了,我便叫他过来给你行个礼,把帐交给你。”

  昨天之前他还是个身无长物的弃子,突然之间就有房有铺,还有个掌柜能替他赚钱,这变化也真够惊人的。他一时间没什么真实感,只随着叫了声&1dquo;计掌柜,计伙计”。

  计掌柜紧紧盯着他的脸,嘴角微弯着,似悲似喜地说:&1dquo;一转眼小少爷就这么大了。当年你还在崔家奶奶跟前时,我去交帐时还见过你几次,后来你大了,就没能再见。如今这铺子终于交到你手上了,却因为水冲坏了库存,这一二年都只有往里赔的,老朽当真无颜来见你&he11ip;&he11ip;”

  崔燮握住他微颤的手臂安慰道:&1dquo;计掌柜别难过了,这是天灾人祸,不是人力所及,店里的人没事就好了。”

  计掌柜深深叹道:&1dquo;人虽没事,从前的书和雕版却被水淹坏了,帐上的钱也不多,只勉强够买些制科用的书摆着,卖的却也不大好。”

  迁安这么个小县城,本也没多少读书人,而且哪个读书人也不能买好几套四书五经搁着。

  真正卖的好的是每年科考过后的时文集和酸文、话本,可那春秋两试的文得往顺天府花钱抄录,话本又过时的太快,有时刚刻出版来,读者就改追捧别人的了。他们书坊如今没钱了,不敢做这种大赔大赚的生意,只能靠卖些经史子籍苦熬着。

  他一边说着,双手托起帐本交给崔燮。

  帐都是做的,旧年的只粗略记了出入帐和欠款,去年水灾后更有大半年没开张,到如今还欠着掌柜和伙计们的薪俸。这样的店真不如关了,把房子铺面租出去,一年赚的还够付伙计的工资。

  计掌柜看着那帐册,眼眶也微微红,悲凉地说:&1dquo;当初家里陪送这店,是为了让大姑娘的嫁妆清雅些,配得上崔家的秀才姑爷。后来虽说大姑娘不在了,但老头子想着少爷将来要读咱们家的书,也往店里搜集了不少圣人、大儒写的书,可惜这一场大水,什么都没了&he11ip;&he11ip;”

  他简直立刻要跪下谢罪,崔燮连忙上前托住他,温声安慰道:&1dquo;不要紧,有我在呢。那些书以后还能再买回来,洪水都退了,咱们总能越过越好的。”

  第22章

  计掌柜交完帐,天色也快到中午了,崔燮便请他和计伙计留下吃了顿便饭。计掌柜虽是他铺子里的雇工,但因是良民百姓,又是偌大年纪,也能跟主家对坐吃酒,计伙计则在厢房里由崔源父子招待。

  午饭是张妈妈做的,备了白酒和本地自酿的葡萄素酒,按酒的是几样时果品和京里带来的熏豆干、腌春笋、鲜银杏、核桃、红糟鲥鱼等小菜。正菜则是现做的炒肉丝、炒鳝段、鸡肉萝卜圆子和炖肘子四个肉菜并各色清炒肉炒的时鲜蔬菜,最后端上一道奶白的鲫鱼汤。

  崔燮让计掌柜喝白酒,自己斟上一小蛊葡萄酒,陪着抿了几口,却不多喝。他们买的萄萄酒不是用葡萄皮上的天然酵母酵的,而是另添了做酒的酵母酿的,出来的酒虽也是酸甜的,酒味却不像他在现代喝的——就连网上卖的自酿酒都不如,酒液混浊多絮,还有种掺混了黄酒似的奇怪口感。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