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到明朝考科举第几章表白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7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他站起身来,走到崔燮面前,按着他的肩膀说:&1dquo;这篇策问与你的经义是一般的法,若是找人代拟,也拟不肖这个口气。若是那场透了题,也不会反而不如这篇周密。是我错疑你了。”

  崔燮想站起来,刘御史的手按得倒还真挺用力的,非要拦着他不可。

  他试了几回起不来,索性坦然坐着,拱手答道:&1dquo;这也是人之常情。学生刚到迁安时,连篇文章也作不出来,这是谢大人也知道的事,如今竟就考进了府试,学生自己都疑心那成绩来得不够实在。”

  刘瓒脸上这才挂了几分笑意,重重拍着他的肩膀说:&1dquo;哪里有什么不实在的,你就该这个成绩!慢说一个府试,戴兄来此主持院试时,若不取你做生员,我回京都是要跟他要个说法的!”

  崔燮的心踏踏实实地搁回了心里,笑容忍不住地透到面上,垂答道:&1dquo;多谢大人赏誉,学生回去也会安心读书,争取早日有报效朝廷之力。”

  神童啊!神童!

  戚县令说得不错,他这天资真是难得。可惜他早年怎么耽搁了学问呢,不然以这样才读一年书就足以高高地取中生员的才力,要是在家就能安心读书,岂不也是个李东阳那样名闻天下的神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那篇文章究竟哪里好,但他一定是好,就是好,因为它的作者是崇祯年间的状元刘子壮

  第64章

  刘御史还在可惜神童,谢瑛却站起身来,走到他身侧问:&1dquo;大人可考校完了?”

  这一声并不算高,却恰好打断了刘瓒的满腹慨叹。他把手从崔燮肩上拉下来,回头看了谢瑛一眼:&1dquo;是,该问的案子也问了,该考的文章也考了。依本官看来,戚县令确实清白,崔燮亦是忠义可夸,谢千户可还有什么要问的?”

  谢瑛道:&1dquo;刘大人问的清清楚楚,本官没什么可问的了。只有一件事,想要请张同知着人安排一下——”

  同知张桂立刻站起来,恭恭敬敬地答道:&1dquo;大人请吩咐!”

  谢瑛温和地说:&1dquo;张大人何须这么拘谨,本官也不会把你怎么样。我们锦衣卫也是讲理的去处,只不过我们北镇抚司是办皇差的地方,外人不知究底,以为锦衣卫动辙就要拿人、拷问。实则那些忠义报国的百姓,清廉能干的官员,我们锦衣卫也是敬佩的,遇到那些人受了冤枉,还要替他们平反呢。”

  张同知的汗都要下来了,低着头只管唯唯应声,一句话不敢答。

  谢瑛自己辩白了几句,又叹了口气,对张桂说:&1dquo;同知大人这样与本官相处过的人尚且战战栗栗,外面那些百姓听说锦衣卫接走了崔公子,又是监察御史问事,岂不都要吓坏了?”

  张同知这才知道他的意思,连忙说:&1dquo;下官这就安排人去安抚他的家人朋友。”

  刘瓒也说:&1dquo;千户想得周到,本官一心只想着问案,倒忘了这事。你们锦衣卫&he11ip;&he11ip;”还真是不如不去。光接一个来府衙里也就吓唬一家,再到客栈去看看,那群考生都要跟着受惊了。

  到时候院试可都怎么办呢?

  他也转身向张同知拱了拱手:&1dquo;那就劳烦同知派人去跟崔公子同乡解释一下了。方才查考他背文章也花了不少工夫,我看着外面天色不早了,也该&he11ip;&he11ip;”

  &1dquo;也该留他下来吃些东西了。”谢瑛十分自然地接话:&1dquo;科场里吃不好歇不好的,好容易考完三场,却又被咱们叫来查问,想必这学生也是心慌神乱,又疲又饿。若叫他饿着走回客栈,我心里倒有些不落忍,何不叫他随咱们吃了晚饭再走?”

  刘御史有些意外,不过犯不着为这点小事驳了他的面子,便笑道:&1dquo;也好。将来这也是我辈中人,张大人和我只当提前结识了科场后辈吧。”

  张同知在两尊大佛面前煎熬着,且喜有个崔燮帮着挡雷,排宴时就把刘御史安排在上主宾位,谢千户在下,自己跟崔燮打横做陪。锦衣卫缇骑们则在花厅另开一席,有通判、经历两人陪饮。

  刘御史得了个神童,喜欢得不知道怎么考较好。在宴上喝了几杯酒,忽然想起来还没考他作诗,便指着窗外柳枝道:&1dquo;谢千户和我明日就要走了,你便折一枝柳枝,作个送行诗给我们。”

  谢瑛看了崔燮一眼,含笑问道:&1dquo;上次我从迁安县回京,想要你一送行诗,你说还不会作。今日我要从永平府回京,你可学会了么?”

  宋朝以后的送别诗词,崔燮只记得一道&1dquo;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别提应不应景,就连体例都对不上。

  反正他的文章已经叫御史认可,洗脱了文盲的名号,这个诗就再往后拖一拖应当也不要紧——《儒林外史》里不是都说了,&1dquo;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

  他越想越理直气壮,看向谢瑛,丝毫不怯气地说:&1dquo;学生不敏,自来迁安后虽然读了一年有余的书,也还没来得及学作诗。但我如今已会写文章了,愿作一篇送别文赠与千户,请千户评鉴我如今的学业。”

  谢瑛摇了摇头:&1dquo;我一个武人,也看不出文章的味。你还是记着欠我一诗,来日有再见的机会再记得给我吧。”

  崔燮终于想出了一句诗回应他:&1dquo;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刘御史听着崔燮真不会作诗,顿时感到了和王知府一样的遗憾——一个神童不会作诗,这哪儿是个能随便拉出去倩人考较的神童呢?

  你来迁安这一年只想着作文章,可来迁安之前那么多年又不作文章,又学授本经,闲着没事怎么不学学作诗词?

  他简直有些怒其不争,将筷子一按,问道:&1dquo;你在家里是怎么读书的?就按七八岁才开蒙吧,依你这过目不忘的记性,十二三岁上也该熟背字类、对书、韵部,记下作诗的规矩了。你先前在家时请的先生叫什么,可是个正经的秀才么?”

  岂止是秀才,还是两个举人呢。

  崔燮便把两人的姓名和徐家舅爷的官职都说了,6先生不知考没考上会试,就只说了他是个举子。

  刘瓒讶异地说:&1dquo;两个举子?自小教你这么个神童?愣把你教成了十六岁还不会作诗的&he11ip;&he11ip;这样的人竟选了官!教书都这样敷衍糊涂,治理百姓又岂能忠慎勤谨!”

  他简直想回去参徐举人一本,免得他尸位素餐,祸害当地百姓。

  那个6举人肯定也是个学问不精,不知从哪里剿袭了几篇陈文,糊弄过乡试的腐儒。崔燮这样一个连县里的学究都能教出来的神童,他一个举人教了两三年,居然连本经都还没治?必定是本人心思糊涂,学问庸常!

  孟子所言&1dquo;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正谓这等人!

  谢瑛却用酒杯挡着脸,声音中微含笑意,说了一句:&1dquo;也不是都教得不好,那6举人的没骨荷花不是教得挺好么。”都教得他会举一反三,画美人儿图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