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云居仙人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7章 惊蛰春雷响 春浓万物长(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惊蛰春雷响春浓万物长

今日惊蛰,是春天的第三个节气,是孟春之尾,亦是仲春之始。九九归一,数九将去,惊蛰位于数九寒天的最后一九,是冬去春回的标志性时间节点。

从此,不再静止蛰伏,不再凝固灰暗。草木含烟,由灰暗到明媚,由单一到多彩,由衰萎到振作,由冷寂到热闹,由枯瘦到丰腴。

古人是这样总结惊蛰变化的节奏:

一雷惊蛰始,桃花开;

二候仓庚,黄鹂鸣叫,鸟闹枝头;

三候数九已尽,人间春浓。

天地鸣、春雷震、蛰虫惊、春如新,一声惊雷,也是春天的仪式感。这是惊蛰节气独有的特征,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传说惊蛰这天,天庭里的雷神击打天鼓,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醒来,大地伸了个懒腰,唤醒了在她怀抱里的沉睡小草、大树、山川、河流、田野、森林。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关于昆虫的节气名称,蛰久必飞高,惊蛰,专属于昆虫的特别节气。

东风吹,战鼓雷,蛰伏的小虫们振作起来了,它们从泥土草根处,石缝砖瓦间,钻了出来,复活了。唐朝诗人刘方平在《月夜》中写:“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纱窗。”

“唧唧唦唦,唧唧唦唦”

。冬眠的动物从黑暗的洞中和蛰居的巢穴中悄悄爬出,感受春日的气息。

春意深浓,春天像一些提着花篮的姑娘,一把一把撒出了姹紫嫣红,大地上的植物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返青、拔节、生长,细雨吐音,绿枝含蕊。

惊蛰春雷,是喜庆的天音,桃花、杏花、梨花借力盛开。春绿,与春红是绝妙的搭配,花红柳绿,绿叶红花,百花千卉共享芬芳。举目望去,好像一块绿底色的地毯上绣满各色花朵,美不胜收。

踏青的人徜徉在花忙中,深深地吸了口气,一股淡淡的香味扑进鼻孔,钻进喉管,沁入心田,好像喝了一口香甜的山泉水,舒坦极了。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唐·王维《田园乐七其六》

清晨,桃花娇红,含着昨夜的雨滴,更显得楚楚动人,柳树碧绿,笼罩着淡淡的烟雾,朦胧而清新。花瓣飘落在小径上,童子还没有来得及清扫,莺儿啼叫声声,客人犹在睡眠之中。春日山中的清晨,宁静而闲逸,好像整个山谷,都还在安详的睡梦之中。

桃树枝头粉桃花托着金黄的花蕊,粉红的脸蛋在露珠的渲染中更加娇艳欲滴,涌出心头一叠叠的妩媚。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唐·杜甫《春水》

娇小的李花,浓妆淡抹最是相宜,自顾自地蓬勃起来。奶白奶白的一层白,包裹着粉红的花蕊。片片花瓣,微微撑开,柔美的样子,使人想要拥它入怀。

春是那么轻柔、那么朦胧、那么精致,置身其中,如醉的沉酣中带着泼墨画一般的慵懒。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唐·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我们两人相对而饮,身旁山花开得正烂漫,好像是为我们而开的。这样的情景让人如何不醉呢?酒逢知己千杯少,一杯又一杯地喝下去吧。

花儿6续绽放,春天又将深了。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漫步东城,觉得春天的风光渐浓。如轻纱般皱起的湖面上,来来往往的游船,很是热闹。绿色的杨柳树笼罩着淡淡的烟雾,寒意轻微,娇红的杏花开得如火如荼,春意正热闹。人们常说:“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

可见岁月荏苒,光阴易逝,错过了将永远不会回来,那就让我们在这个春光明媚的路上,这一生总是遗憾欢娱的时光太少。

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

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惊蛰到,春耕忙,农谚中“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能停”

,雷电风雨相互汇聚,万物开始加生长,农人们也将惊蛰称作“播种日”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