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东坡大事年表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九章 被苏东坡唱响的中山松醪酒(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园中有鹤驯可呼,我欲呼之立坐隅。鹤有难色侧睨予,岂欲臆对如鵩乎。我生如寄良畸孤,三尺长胫阁瘦躯。俯啄少许便有余,何至以身为子娱。驱之上堂立斯须,投以饼饵视若无。戛然长鸣乃下趋,难进易退我不如。”

闲暇之余,东坡先生赋《鹤叹》一诗,描绘了鹤的神与形,借鹤感叹诗人自己的人生飘零多舛,像鹤一样清高傲岸孤芳自赏且孤苦伶仃,但在仕途上不仅难以前进,也难以脱离,故羡慕鹤还能有退却的余地。

这时,正是朝廷中党争激烈、政坛即将生大变化的关键时期,苏东坡虽远任定州,却始终关注着政局的展,并力图在越来越没有原则的党争中保持住自己高洁的操守。李之仪从京师来入幕,已给东坡详谈了京师中的朝野上下之变。

东坡先生给老朋友王定国致简,求和《雪浪斋》诗;寄馏合刷瓶(饭甑之类器具)给子由,并寄诗;苏东坡新进收了一名叫刘丑厮的小吏,为勉励其多读书与练习弓箭,专门也赠诗给他以鼓励。

元祐八年岁末,东坡先生给友人致简,谈论了当朝的边事已及自己对于边防的认识。

从这一年起,世人逐渐开始将黄庭坚与苏东坡并称为“苏黄”

,黄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地、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但据传黄庭坚曾语:今江西君子曰“苏黄”

者,非鲁直本意。盖黄庭坚自以为东坡门下弟子矣!

东坡先生大伯的曾孙苏彭娶了丁骘之女,今得子,东坡先生已经成了曾祖,高兴之余赋诗以贺,作为东坡先生的同年,丁骘亦和。

元祐八年(1o93年)九月,高太后崩逝,赵煦开始亲政。

在亲政后次年即改元“绍圣”

,表明绍述的思想。到了赵煦十七岁时,高太后本应该还政,但她却仍然积极地听政。而此时,众大臣依然有事先奏太后,有宣谕必听太后之言,也不劝太后撤帘。高太后和大臣们的这种态度惹恼了赵煦,使其心中非常怨恨,这也是他亲政后大力贬斥元祐大臣的一个原因。

尽管高太后和大臣在垂帘时没有考虑赵煦的感受,但他们并不放松对赵煦的教育。高太后任吕公著、范纯仁、苏轼和范祖禹等人为侍读,想教育赵煦成为一个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的皇帝。

更让赵煦难以接受的是,高太后对待其生母朱氏也过于严苛。朱氏出身寒微,幼时遭遇极坎坷,入宫后,初为神宗侍女,后来生了赵煦、蔡王赵似和徐国长公主,直到元丰七年(1o84年)才被封为德妃。朱氏温柔恭顺,对高太后和神宗向皇后一向都毕恭毕敬。赵煦即位后,向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朱氏却只被尊为太妃,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

高太后和元祐大臣所做的一切,对于赵煦来说,负面影响非常大。

少年老成的赵煦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元祐大臣,也会用他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每次大臣向赵煦和高太后奏报时,赵煦都沉默不语。有次高太后问赵煦为何不表达自己的看法,赵煦回道:“娘娘已处分,还要我说什么?”

刘挚曾上疏,让高太后教导赵煦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高太后说:“我常与孙儿说这些,但他并不以为然。”

高太后由此愈加担心,当然更不敢放下权力。

在高太后垂帘的八年里,旧党不仅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党的打击和倾轧也始终如一,从未放松过。刘挚等竭力搜寻章惇、蔡确的轶闻,加以穿凿附会,对其进行诋毁,其中最典型的便是车盖亭诗案。此案是北宋开国以来朋党之争中以文字打击政敌面最广、力度也最大的一起文字狱,旧党利用高太后对蔡确等人的不满,捕风捉影,对新党进行斩草除根式的清算。

蔡确被贬出朝廷,并遭知汉阳军吴处厚报复而被贬到新州安置。旧党将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誉为“三贤”

,而将蔡确、章惇和韩缜斥为“三奸”

。他们将王安石和蔡确亲党名单张榜公布,以示警告,同时对元祐元年被司马光斥逐的新党人员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等人再加以重贬,又铲除在朝的新党,如李德刍、吴安诗和蒲宗孟等人,都被降官贬斥。

赵煦亲政后,先召回神宗变法时的重要人物章惇,追谥王安石为“文”

,允许其配享神宗庙廷。还大力打击元祐大臣,追贬司马光,并贬谪苏东坡兄弟等旧党于岭南(今广西、广东、海南一带),甚至直指高太后“老奸擅国”

,欲追废其太后称号及待遇。

赵煦不满司马光的“以母改子”

,不满元祐旧臣早年对他的冷落,更不满高太后对他的种种压抑,因此,对旧党的仇恨心理不亚于元祐时被打击的新党。赵煦在新政中重用章惇、曾布等革新派,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减轻农民负担,使国势有所起色。

哲宗为继承神宗遗志推行新法,在亲政后不久即恢复新党主将章惇、吕惠卿的阶官、职名。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