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提携高俅涉嫌北宋的掘墓人(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我们从《水浒传》里面的描述能够看出,高俅年轻时候简直就是一个全才:会吹弹歌舞,说明高俅精通音律,音乐好;会舞枪弄棒,说明高俅武艺高强,武术好;会相扑玩耍,说明高俅还是摔跤能手,体育好;最后高俅还会诗书词赋,说明高俅会写诗作词,语文好。如此看来,高俅不仅文化课好,而且音体美俱佳,放到现在是绝对的三好学生。
我们常说,任何人都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高俅最后能当上高太尉,即宋朝的军事二把手,不能说高俅只会溜须拍马,人家其实是有真才实学的。
东坡自翰苑出知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也就是说,高俅曾经在苏东坡那里供职,职位和现在的文书差不多,就是负责抄抄写写。高俅字写得非常好,而且还有一定的诗词歌赋的功底。
众所周知,苏东坡本身就是文学大咖,因此对文人自然有一定的亲近感。而且人家高俅还是一个三好学生、有志青年,东坡没理由不喜欢他。因此,苏东坡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时,将高俅推荐给了曾布(即曾文肃)。
但不知为何,曾布对高俅并不感冒,可能是他知道高俅品行不端,因此他就拒绝了东坡的推荐,东坡于是又想办法把高俅推荐给了他的朋友驸马爷王诜(即王晋卿)。王诜看在东坡先生的面子上,留高俅在身边做了个小跟班。
这个王诜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是当朝的驸马爷,和当时的端王赵佶关系很好。这王诜还是宋神宗的妹夫,端王的姑父。
这一送不要紧,高俅离最高层皇帝只差一步之遥了,就算不是送给了王铣,送给曾文肃也是很靠近皇帝啊!以后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高俅凭借自己“高球技”
留在了宋神宗赵佶身边边,之后一路高升做到了太尉之职。与蔡京等“六贼”
滥用权力,蚕食宋朝。由此看,没有苏东坡当年的推荐,就没有后来的高俅,东坡先生对高俅来说有知遇之恩。
在高俅飞黄腾达之际,苏东坡则恰恰相反,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分配到广东一带的不毛之地。在苏东坡死后,高俅对苏家也是颇有照顾。据《挥麈後录》记载,高俅始终念念不忘苏东坡对他的推荐之恩,每当苏东坡的子孙来京城时,高俅都会盛情招待,临走时还会赠送金银,周济他们的生活。苏东坡当年因“元佑党争”
被人排挤,最惨时子孙都不能当官,这个时候,人们躲都来不及,高俅能够如此高调救济苏家子孙,说明高俅还算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有人说苏东坡才是北宋的掘墓人,那是因为作为北宋第一奸臣的高俅是其书童。高俅是一个具有高级球技的北宋第一奸臣,虽然北宋在当时离亡国之路不远,但是高俅的存在直接加了北宋的灭亡,可以说后来的北宋政治局面和他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不能说北宋的灭亡和苏东坡一点关系没有,起码他留下的这个古代奸臣成了北宋毁灭的最为重要的一点。
东坡赴定州前,二十三岁的唐庚(字子西)来谒,东坡问其近观何书,小唐答曰《晋书》。走之前,宫中的医官也以售药之理与东坡先生进行了探讨。
离开京师之际,苏迨的妻子欧阳氏病逝,东坡先生住持将其葬于京城之西惠济之僧舍。刚葬完欧阳氏,东坡先生的堂兄苏不危(字子安)卒,东坡致简向两个侄子四九、五九慰问。
黄州的潘丙秀才来简,与东坡共叙了九年的离别之情。东坡在吕陶家又看到了大表哥文与可的遗墨,睹物思人之下,就作了赞文以纪念。东坡还给蒲宗梦致简,以俭、慈为劝。
元祐在朝期间,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俱在朝,故经常谈诗论文,升堂入室,天下称为“四学士”
。东坡尝与张耒、晁补之论诗、评词,与秦观戏谑,但时常赞赏秦观的词作。刘挚子刘跂(字斯立)知管城县,苏东坡在朝时曾前往拜访之。
此时的苏东坡精通医理,善摄生,亦深得睡中三昧。他曾与李廌和李清臣之子李祉论及自己的安睡之道:
初睡时,先是安置四体,使身体的每个部位都感觉舒适,若有某处不适或有些微疼痛,则略按摩之,疏通其筋络。之后,则闭上眼睛,不胡思乱想,开始听自己的气息从鼻孔吐纳,并调之匀直。这个时候即便身上有苛痒之处,也不挠不动。只要坚持一顿饭的时辰,“四肢百骸,无不和通”
,很快就会入睡。这样睡的好处是,睡得酣沉,醒来头脑清爽。
东坡每天五更起床,起来后先用梳子梳头几百次,然后洗脸,穿衣,坐于榻上,再打个盹。打盹,古人叫“假寐”
。对“假寐”
的妙处,东坡称道有加,他说:“数刻之味,其美无涯。通夕之味,殆非可比。”
“先睡心,后睡眼”
,是古人总结的安眠之法。欲睡心,先安心;欲安心,则需要摒弃各种杂念。无杂念,心则安;心安,则四体通泰,睡得踏实。由睡东坡联想到人生,以为“天下之理,能戒然后能慧”
,“未有天君不严,而能圆通觉悟者也。”
此理然也!”
东坡先生患有眼昏病,视物不清,故常用热水洗眼,张耒就告诉他,眼睛不宜洗,眼睛有病应当保养。牙齿有病,应当多活动,二者是不同的。医治眼睛如同治理百姓,要像曹参治理齐国那样;而医治牙齿就如同治理军队,当像商鞅治理秦国那样。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