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六十年代春莺啭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9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一路上,两人说了许多话,从颍川到京城,无所不包。姚嫣靠在母亲身边,见车将入城,眼睛不断透过半启的帏帘往车外望去。只见城墙青灰的砖石已经遮住了视野,宽敞的大道上愈发热闹,熙熙攘攘,车子也越走越慢,车夫不断得吆喝路人让开。忽然,一阵热闹的声音传来,姚嫣望去,不远处又是一队出游的贵胄,阵势比之前看到的更大,有马有车,仆从里还有持花的侍童。&ldo;如今正是京中各家游苑踏春之际。&rdo;郑氏的声音在她耳畔缓缓响起。姚嫣回头,郑氏看着她,唇含浅笑:&ldo;过些日子阿嫣也会去的。&rdo;姚嫣抿唇微笑,温顺地偎入母亲怀中。&ldo;可记得李氏姊妹?&rdo;郑氏抚着她的头道。&ldo;李珠和李琼?&rdo;姚嫣一喜。这两人是她少时玩得极好的人,两年前,她们的父亲来京中任职,便分开了。郑氏颔首,笑道:&ldo;如今她们家宅离我们不远,近来常常往来,我昨日约了吴夫人携她们姊妹下昼来叙。&rdo;姚嫣心情舒畅,望向车外,只觉风景无限。郑氏本是京城人士,对京中风尚颇有心得。由此,姚嫣的父亲虽刚从地方调来,家宅中的一应用具陈设却毫无土俚之气。姚嫣的闺房更是陈设精细,连来探望的李氏姊妹亦赞叹不已。&ldo;这博山炉可是刻着少府的印呢。&rdo;李琼看着姚嫣妆台旁的一只香炉,咋舌道。李珠也去看,片刻,抬头对姚嫣笑道:&ldo;阿嫣可记得,我等第一次见到少府制的博山炉,还是在馥之姊那里。&rdo;姚嫣微微一怔,片刻,微笑颔首,轻声道:&ldo;正是。&rdo;姚馥之,姚嫣的堂姊,大伯姚陵的独女。姚嫣的父亲姚征在家中排行第三,性格沉默,虽官至太守,却从不常被人提起。世人爱殊才,提到姚氏,说的总是她的大伯姚陵。姚陵字伯孝,自幼聪颖过人,五岁便作诗成名。他素有才情,又兼生性洒脱,曾游历天下,结交名士无数,其贤名远播一时。姚嫣对这位大伯并无多少印象,却知道那是个俊雅的人。母亲也说过,姚陵形貌堪为上品。可惜,在姚嫣九岁的时候,姚陵与妻甄氏乘船渡河,遇大浪而双双仙去。只留下一个与姚嫣同岁的女儿姚馥之,后来经祖母准许,跟了四叔姚虔生活。姚虔为人寡淡不羁,姚馥之跟了他以后,便很少再出现在众人面前了。据说,她拜在了一名方士门下清修,很少回来。父亲来京中为官颇有根由,姚嫣并非一无所知。士族自前朝兴起,几经兴亡,如今遍数天下士族,颍川当首屈一指。姚氏在颍川不算最旺,却历史最久,根基也最深。若论渊源,姚氏在颍川已有几百年,族谱上则更是丰厚,元始可追溯至舜帝姚重华。历朝以来,姚氏为官者众多,还出过好些位列三公的重臣,虽未尝权势滔天,却也不曾凋蔽零落。卫朝乱时,姚氏曾联合颍川各家豪强割据一方,却深谙时势,归顺王氏。后来王氏得了天下,姚氏也在颍川和朝中博得了非常的人望,却忽然沉默起来。百余年间,虽朝廷多有恩诏,姚氏往京中为官者却不过一二十人。这般韬光养晦的做法,道理不须细说,看看开国时,那些炙手可热的人如今何在便可知道。但天下承平已久,姚氏多年来却建树无多。虽有积累下的大宗田产,家业也颇为富足,但看着别的士族日渐壮大,新帝方即位,正是用人之时,族中出仕的议论日益高涨起来。去年,御史中丞姚谓告老还乡,临退前向皇帝举荐了姚嫣的父亲,琅琊太守姚征。没想到,皇帝竟恩眷大开,诏姚征入京做了尚书。此事在颍川热议一时,人人都叹,姚氏到底并非只有姚陵。任命父亲为尚书的诏令到达时,正是临近年节之际,姚氏族人都回到颍川齐聚。她家日日都坐满了登门道贺的亲眷。除夕家宴上,父亲携他们一家向祖母拜礼时,祖母特地让他们上前,问过姚征夫妇一些话,又笑盈盈地拉过姚嫣和兄长,将他们仔细地看。那时,姚嫣第一次站在那么多人面前,却一点也不害怕。她望着祖母,唇边绽放的笑意甜美而矜持,安然接受着周围赞叹、羡慕或妒忌的目光。问到姚嫣年纪时,祖母像想起什么,突然道:&ldo;馥之如今也该十七了吧?&rdo;那一瞬,姚嫣感到旁边的议论声一下低了许多。&ldo;正是。馥之只大阿嫣三日呢。&rdo;旁边一位婶婆笑着答道。&ldo;哦!&rdo;祖母点头。&ldo;祖母,阿嫣四月出生,尚未满十七。&rdo;姚嫣没有理会旁人的心思,面上笑意更浓,声声婉转。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