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番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9节(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斟酌一会儿后,裴少淮下笔破题:“施仁,为民也;御敌,卫民也。与民同心同力,莫之能御矣。”

他巧妙地将仁政和御敌结合在一起,都以“民”

为出发点,完成破题。

施仁布政,是为了天下百姓。镇守边关,抵御外敌,是保卫天下百姓。这两点并不相互冲突,只要和天下百姓齐心协力,谁能抵御得了这样一支力量?

私以为,立意尚可。

第二题亦不简单,语出《大学》。格物致知,即探究天下事物,通识世间道理,朱子批注此句,重在“格”

,不停探究学习,这个世间有格不完的事物。

为何而“格物”

?这就要回观原文了。

一致知,二诚意,三正心,四修身,五齐家,六治国。步步递进,环环相扣,要在三百多字里,将此意叙述明白,不是易事,这需要很强的笔力。

这恰恰是裴少淮所欠缺的,毕竟他跟着夫子学写文章,才不过数年,哪有那么容易达到字字珠玑?

是故,他写第二篇文章时,花费了更多时间。

随后,通场次题放出——以“边关雪”

帖诗一首。裴少淮心道,这个张府尹真乃“兵家狂魔”

童试贴试题一般不会太难,多考春夏秋冬、风花雪月,张府尹确实考了“雪”

,却多了两个字——“边关”

。这意境一下子就变得复杂起来。

裴少淮哪里见过甚么边关雪,只能从前世所学的诗句中,东拼西凑,姑且写了一篇出来,道是——

昨夜萧萧西风紧,暮雪阴阴寒刀弓。

茫茫大漠连角声,迢迢天边尽望东。

题名《边关雪》。

不求甚么诗才横溢,只求贴合题意,在本场考试中不落下乘,即可。裴少淮的目标从来不是当甚么逸群之才,写传世之诗,而是想着踏踏实实科考,尽自己所能。

等到三道题目都打完草稿,裴少淮望向日晷,发现已经将近申时。上回县试,这个时候他已经誊抄完毕,准备交卷了,而这次府试,才堪堪打好草稿。

如此一相比,二者难度之差,可见一斑。

裴少淮再望向北门,发现已经有十余个学子在等待放“头牌”

出去,看年纪,基本都超过二十岁了。

他稳稳心神,开始认真誊抄卷子,不慢不紧,通篇写完,没有出现差错。

再仔细检查一遍之后,发现已经日头西斜。剩下的时间也不多了,裴少淮举手示意交卷,等收拾完东西,恰好考试结束,东西南北四门打开,考生们离场。

……

裴少淮与津弟、徐言成相会,三人脸上皆有些疲惫之意,再不像上次那般轻松。

徐言成道:“夫子诚不欺我,这府试比县试难得可不止一星半点儿,那两篇四书文,我来来回回改了好几遍才敢誊抄上去,府尹大人出题取义也太刁钻了。”

“你能这样想,说明你已经成了一半。”

裴少淮共勉道,“我以为,这场考试难就难在破题取义,破题出错者,再漂亮的锦绣文章,也回天乏术。”

三人又讨论了一番各自的破题,他们之间,皆有共通之处——承认兵家之能。又各有偏重,裴少津记忆力好,善举例子,是从各朝各代大事入手破题;徐言成善于察观,则是从平头百姓的角度去破题。

讨论完,裴少淮道:“今日时辰已晚,我与津弟就不过去叨扰夫子了,还请言成先替我们回禀一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