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大明第一国师番外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章 望江阁(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进入阁楼,众人跟随小二上了三楼。

房间很大,整体木质建筑,两个大花瓶看似价格不菲,一张花木雕桌子摆在中央,窗外景色,一览无余。

小二上了一桌子酒菜,有酒有肉,但众人都无心吃,全都趴在窗边,等待着比赛开始。

听小舅母介绍,端午节除了赛龙舟外,还有诗会,各乡和县里的读书人都会来,不少人,都是冲着诗会而不是看龙舟,指望着一语惊人,被知县大人掘。

转眼间,到了卯时,太阳渐渐升了起来,知县江平的马车从县府出,向本次龙舟赛被“征用”

的码头而来。

陈总甲和刘总甲,带着四十多名衙役跟随两旁,江平、途安、陈登、文吏、狱吏五人登上码头木楼,两岸的喧嚣瞬间停止。

端午节和过年还有中秋节,但凡有盛会,百姓是无需向县令下跪的,仅此三天。

众人落座后,文吏送上文书,知县江平起身,为龙舟赛献上贺词。

虽然有铁皮围成的喇叭扩音,可离得太远,于嘉根本听不见是什么话,只能听见江平扯着嗓子喊,估计是纪念屈原,以此精神灌输百姓的爱国思想,祈祷国泰民安。

随着江平念完,码头力夫拎起鼓槌,将岸边的大鼓敲得咚咚作响,龙舟赛正式开始。

码头的右边五里处,十三个乡的龙舟整齐列队,虽说是乡下的龙舟,比不上各县参加府城比赛的龙舟,可百姓们看的也是津津有味。

起始处,两岸彩旗招展,随着雷鸣般的锣声响起,各龙舟上边的汉子,喊着口号滑起了桨,渐渐地,前后也拉开了距离。

大雁乡龙舟,敲鼓带队的人,是乡老的孙子李鸿。

本来,乡老允许于嘉想派人参加比赛,说好了给他两个位置,可夕阳里百姓都愿意守家挣钱,没人愿意参加,于嘉便回绝了乡老的好意。

岸边各乡的人,都扯着嗓子加油,连满新雨等人,也为大雁乡的龙舟加起油来。

一直到了中午,龙舟赛才结束,围观的人群才依依不舍的散开,最后获胜的不是大雁乡,但大雁乡也不是最后一名。

各乡的百姓,帮忙将龙舟拉上岸,放到指定位置后,才各自退了下去。

第一名的龙舟,划桨十人和敲鼓的人,都获得了县府一百钱的奖励,还有一块象征着荣誉的铜牌。

龙舟结束,下午,便是文人们的盛会。

不过巧了,决赛地点就在望江阁。

而之前场次不定,要看报名人数多少,文吏分配,考官即兴出题,两两对掐,由各私塾的先生们作评断,直到决出前八名。

像这种官方性的诗会,肯定不能写淫诗,也不能做出口水诗,如今民风开放,并不是不允许写淫诗,是写出来就等于浪费机会了,并不会得分。

想进入决赛,唯有歌功颂德,精忠报国之类,例如《满江红》那样慷慨激昂的诗词,才会得到那些先生们欣赏,才有可能进入决赛。

…。

但文人也是要面子的,马屁不能拍得太直白,要隐约一些,要拍得清新脱俗。

虽说,诗词对于嘉来说并不是强项,可他觉得有些意思,便和众人打了声招乎,也下楼报了名。

果真是不要报名费,共有一百六十多人报名,看热闹的更是多,围的里三圈外三圈,若不是衙役封锁了外围,山海卫的兵士维持秩序,现场恐怕会乱成一锅粥。

但不要报名费也反映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报名的人水分很大,同乾隆那“一片两片三四片”

同等境界的诗,都能被人写出来提交。

于嘉写不了诗就写词,后世那么多歌,随便拽出几就是一好词,进入决赛并没有什么问题。

转眼间,人数只剩下了八人。

这时,于嘉才注意到,秦云也参加了这场诗会。

自从烟花文会之后,秦云进了县学,而他成了知县的门生,两人的交集就少了。

而其他六人,于嘉只认识方卓航。

端午诗会与科举不同,无论是诗词好不好,都会被当众宣读,如果写的好,就博得满堂掌声,写得不好也会博得满堂哄笑。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