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4章 战列舰的特性(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时间点未来。
无论是网上的网友、百科,还是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他们对于战列舰都有一个很清晰的定义。
他们认为的战列舰是以大口径火炮攻击、厚重装甲防护为主的高吨位海军作战舰艇。
战列舰又称战斗舰、主力舰。
它是“巨舰大炮主义”
的象征。
其自风帆时代诞生起,战列舰就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并作为各国海军的主力舰来使用。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和潜艇的成功运用,使参战国的70余艘战列舰中,有28艘被击沉、击毁。
其中,“大和”
号、“武藏”
号、“俾斯麦”
号、“提尔皮兹”
号、“威尔士亲王”
号、“加利福尼亚”
号等著名的战列舰亦包括在内。
从此,战列舰丧失了便主力舰的地位
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受战争中战列舰被击沉的影响,又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海战形式的变化,战列舰的战略地位,最终被航空母舰和弹道导弹核潜艇所取代。
当然,战列舰的价格高昂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战列舰的作用是什么呢?
历史学家、军事学家们以为战列舰作为主力舰,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攻击大型舰船,其中争夺制海权并摧毁敌方的舰船。
同时,依靠其重火力也可以作为炮台执行攻击敌岸的重要目标或支援登陆作战等任务。
20世纪80年代初,衣阿华级战列舰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战列舰的航速增至35节,保留了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拆除4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
加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
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捕鲸叉”
导弹发射装置、4座6管20毫米“密集阵”
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搭载直升机3架,加装了电子系统以及对空搜索雷达。
该型战列舰重新服役后,曾经组成4个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突击群,独立遂行海上作战、支援登陆和攻击岸上目标等任务,或协同航空母舰编队行动。
其中2艘于1991年参加了战争,它以“战斧”
巡航导弹袭击目标,并用406毫米火炮轰击阵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到了1992年,最后的4艘“衣阿华”
级战列舰便全部退役,标志着战列舰这一舰种的彻底终结。
人类在影史上看到战列舰出现的最后一幕,还是《超级舰队》。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