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醋的代价(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吃醋的代价
中国的许多词语,后面都有故事,比如说“吃醋”
。
据说此故事发生在唐朝。太宗李世民看到宰相房玄龄工作辛苦,打算调拨几名美女伺候其生活起居,无奈房夫人屡屡作梗,好事总是办不成。于是太宗让皇后请房夫人入宫谈心,说是赐给高干媵妾乃朝廷制度,如今房玄龄年暮体衰,圣上想特别关照他一下,你就应允了吧。但房夫人还是坚拒。于是太宗让皇后传话说:“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
并叫人送上一壶“毒酒”
,让她当即抉择。没想到,房夫人“宁妒而死”
,接过“毒酒”
一饮而尽,“无所留难”
。这下子就连李世民也没辙了,于是发出感慨:“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此事见于唐人笔记《隋唐嘉话》,不过文中未点明太宗送上的“毒酒”
究竟为何物。后来有高人据此发挥,将“毒酒”
定为食醋,于是“吃醋”
便有了另一重含义:“产生嫉妒情绪(多指在男女关系上)。”
(《现代汉语词典》)此说流传至今。
此事尽管见诸白纸黑字,却未知真假。说起来,李世民和房玄龄的关系确实非同一般,他让房玄龄当了十多年的宰相,下令在表彰开国功臣的凌烟阁上供奉其画像,在房玄龄晚年病重的时候,还特地传旨凿开宫墙,以便随时去房府探问病情。有这份情谊,太宗赐给房玄龄几个美女倒也合情合理;有这等关系,用“毒酒”
跟房夫人开个玩笑,倒也无伤大雅。不过,这些只能算是大胆想象。
唐人笔记《朝野佥载》中还有一条类似记载,只不过当事人有所不同:“初,兵部尚书任瑰敕赐宫女二人,皆国色。妻妒,烂二女头发秃尽。太宗闻之,令上官赍金壶瓶酒赐之,云:‘饮之立死。瑰三品,合置姬媵。尔后不妒,不须饮;若妒,即饮之。’柳氏拜敕讫,曰:‘妾与瑰结发夫妻,俱出微贱,更相辅翼,遂至荣官。瑰今多内嬖,诚不如死。’饮尽而卧,然实非鸩也,至夜半睡醒。帝谓瑰曰:‘其性如此,朕亦当畏之。’因诏二女令别宅安置。”
把这两篇报道对照起来看,便有些问题了。唐太宗好歹也算是明君,智商不会太低,即便他十分关心下属的生活起居,也不至于愚到接连给两个大臣的夫人灌“毒酒”
吧?更不至于连事后发表的感言也基本相同。如此行事未免太没有创意。李世民若是就会翻来覆去念叨这两句话,岂不成了唐代祥林嫂?哪里还会开创贞观之治。
虽然事实真相尚未勘明,但“吃醋”
一词却已深入人心。若不信,可以随便拉出个明星之类的公众人物问问,其人未必知道房玄龄为何许人,但是对于“吃醋”
的含义,准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说“吃醋”
起源于唐代,于客观条件上倒无相悖之处。因为当时确确实实有了醋,也确确实实有人在吃。《朝野佥载》中便有记载,说的是荆州长史夏侯处信,是个抠门大爷,一般客人来访,连吃顿饭都难。“信又尝以一小瓶贮醯一升自食,家人不沾余沥。仆云:‘醋尽。’信取瓶合于掌上,余数滴,因以口吸之。乃授直去,凡市易必经手。识者鄙之。”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醋还是很珍贵的,否则夏侯先生再抠门,也犯不上藏着掖着,连家里人都不让吃。
从调味角度看,造醋实乃中国之一大发明,泽及后人多矣。
未有醋时,古人若想在饮食之中增添酸味,只能将梅子捣碎之后,取用其汁。《尚书》中“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说的就是这段历史。由于盐和梅曾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后人也用“盐梅”
来比喻国家需要的贤才。吃菜喝汤仅靠盐梅调和滋味,虽然很环保,但是太单调,由此观之,古人的饭菜,即便是宫廷享用的“八珍”
之类的极品,就其滋味的丰富性而言,逊于今人远矣。
据中国饮食史专家洪光住先生考证,中国以谷物酿醋,汉代已有之。不过,当时醋的流行名称为“醯”
,而“醋”
字则有另外的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醋,客酌主人也。”
也就是说,“醋”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