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义 身居学术重镇却又总在学术圈外(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在完成上述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系列论著之后,便毅然转向,转到古典诗学研究。他提出要“重绘中国文学地图”
,编撰“大文学史”
,并直接“问鼎”
古典文学的“高地”
——楚辞与唐诗,出版了《楚辞诗学》《李杜诗学》等著作。这是他的第二个研究写作“高峰”
。
到了退休前后,六十多岁的杨义又一次转向,这次是转到古典“群经”
的研究,包括对孔孟、老庄、墨韩、《孙子兵法》、《吕氏春秋》等经典的释义,以及对经典形成过程的复原性探索与阐释,力图贯通古今,突破旧学藩篱,打一场学术研究的“大仗”
。我不是古典文献专家,对于杨义这些研究的得失不敢妄加评说,但对杨义学术研究的眼光、气度和胸襟,他的学术的蓝图与实践,我是很羡慕与钦佩的。杨义努力形成自己学术研究的三个高峰,在现代文学、古典诗学、文学地理学、叙事学,以及古典文献等多个领域都成绩斐然。无论如何,这位博大的学者已经在学术史上刻下深深的印记。
可是,杨义有关古典文学、文献学等方面的“跨界”
研究,却未能得到相关领域学界的重视。他的楚辞、李杜,以及经典“还原”
系列著作出版后,召开几次新书发布会,也极少相关领域学者去参加。到底是什么原因?即使杨义这些著作有问题,也可以展开讨论呀,更何况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思路。而坊间流传一些否定杨义的流言,比如有多少“硬伤”
之类,其实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现今做学术、搞项目,要么大而无当,套话连篇;要么是“打井式”
,每人抱一个课题,穷经皓首,虽有专精,却也难免琐屑。专业分工过细,彼此“围墙”
高筑,若有人翻墙“跨界”
,就等于“侵犯他人地盘”
,难免遭遇拒斥。这种现象在人文学科尤为严重。杨义的“跨界”
被冷落,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吧。
杨义其实是书呆子,专心问学,有点不通人情庶务。有关他的趣事颇多,虽无端却又让人乐信其有的。
例如,杨义虽官至社科院文学所与少数民族文学所的“所长”
,且不说实权如何,可他还是常以“两所之长”
为傲,这其中其实夹杂着学者的“迂阔”
。有一回现代文学学会换届选举会长、副会长,杨义的票数差一点,只够当个副的,他老兄居然当众声明“非会长不当”
,结果落选。杨义和别人攀谈,总是一边抽烟,一边大谈学术,滔滔不绝诉说自己研究的新“发现”
,以至忘记了时间、场合和对象。还有,杨义已经是社科院堂堂一大“博导”
,却又去武汉大学读个在职博士学位。据说他到了珞珈山便忘了自己的学生身份,老神在在,硬是把论文答辩会变成了专场演讲会。
诸如此类轶事在坊间传播,而杨义充耳不闻,我行我素,每天还是自在地抽烟、喝茶、吃板鸭,没完没了地写他的文章。
古人说,人无癖,不可交。杨义很真实,善良,不做作,他的“癖”
是写在脸上的,这很难得。可是与他“可交”
的友朋实在不多。他身居学术重镇,却又总在学术圈外。有时我想,杨义会不会有些寂寞?这寂寞是否反而促成他躲进小楼成一统,更痴迷于读书治学?在当今学界,像杨义这样有“故事”
又痴迷学术的学者越来越少了。
2023年6月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