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李廌师友谈记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出版往事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初版是1987年,一晃快三十年了。写这本书的时间更早,是1982年到1983年,那就不止三十年。一本普通的学术性教材,三十年间居然印刷50多次,印数过百万,这也是当初所未能预料的。北大出版社要开个会来纪念一下,不禁想起许多往事。

这本书的“由头”

,是王瑶先生给的“任务”

我和钱理群、吴福辉都是19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读研究生的,王瑶是我们的导师。1981年毕业,吴福辉分配工作到作协下面的一个机构,参与筹建现代文学馆。我和钱理群则留校在中文系任教。当时全国中小学正从“文革”

的困境中走出来,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广大教师渴望进修,提高教学水平。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老师没有上过大学,希望通过在职学习能拿到大专文凭。于是上“刊授中师”

“电大”

和“自修大学”

就成为一股热潮。1982年春,有一份面向中小学老师的刊物《陕西教育》向王瑶先生约稿,邀请他编一套“中国现代文学”

,作为刊授“自修大学”

中文专业的教材。王瑶先生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像他这样大名鼎鼎的学者怎么会为一份“小刊物”

供稿?是一种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动。记得同时为该刊编教材的还有其他几位著名学者,包括写《文学概论》的郑国铨先生和写《现代汉语》的张志公先生。

当然,王瑶先生也是想为学生提供一个“练手”

的机会。王瑶先生就找我们三位,还有他的女儿王超冰(当时也在现代文学馆工作)讨论,希望能承担编写任务。我们几位都非常乐于参与。查了一下日记,1982年5月13日,和钱、吴、王讨论教材的大纲体例,分工落实每人编写的部分。吴福辉和王超冰负责小说,钱理群负责诗歌与戏剧,我主要负责文学运动、思潮和散文部分,每个人还要再写几个作家的专章。1982年10月,我写完关于五四新文学的第一讲。又过了大约半年,写完自己负责的其他5讲。

老钱、老吴他们也是边写边拿去《陕西教育》发表,从1983年10月开始,每月刊出一至二讲,共刊出17次,24讲,约25万字,一直连载到1984年底。每次刊出的署名都是“王瑶主编,某某执笔”

。那时我们还年轻,总想超越一般教材的写法,放手往“深”

和“新”

里写,使教材带点专著性质。这部教材的确不太像一般文学史教材那样严谨,但较有生气,反而受到欢迎。那时思想解放刚刚启动,现代文学研究非常活跃,但基础性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很多史料都要重新去寻找、核实和梳理,论述的观点也需要拿捏,许多章节等于是写一篇论文,费力不小。但这《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三位作者

项任务也促使我们去考虑如何把新的研究转化为文学史教学,等于是把整个现代文学史认真“过”

了一遍,对我们后来的研究开展有莫大的帮助。

《陕西教育》的发行量不小,估计有一二十万,但这部教材刊出后,好像泥牛入海,没有什么反应,学界也并不关心。尽管这样,我们几位还是不甘寂寞,希望能把教材修改好,出单行本。几个人商量,叫什么书名好?老钱建议叫《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以区别于通行的“现代文学史”

,这也是受到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的启发吧。原稿24讲,成书时以三个十年为“经”

,以文体及代表作家为“纬”

,交织设计,拓展为3编32章,字数也扩展到46万。

书修改完毕,先是想投给北大出版社。那时北大社刚恢复建制不久,在北大南门一座破庙里办公,一年出版不了几本书。因为有熟人黄子平(后来居香港,成为著名评论家)在那里当编辑,我就去找他。他拍拍胸脯说,“老兄,没问题,我包下了”

。可是过了些天,他有些沮丧说,社里讨论没有过,领导说你们只是讲师,写教材还不够权威。我们只好另谋出路。吴福辉说他认识上海文艺出版社的编辑高国平,不妨一试。于是便写信联系高国平。上海文艺社果然思想开放,不论资排辈,很痛快就接纳了这部讲师写的教材,准备出版。当我们把消息告诉王瑶先生时,他边抽烟斗边连连咳嗽,高兴地说他来当“顾问”

好了,还专门写了一篇序言。

这篇序言竟然在书正式出版之前一年就写好,发表在《文艺报》上。文中用主要篇幅回顾了自1922年胡适写《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来新文学研究的历史,认为几经折腾,如今终于进入到“日常的学术建设阶段”

。王瑶先生是想从学科史的角度来看几位青年研究者写教材这件事,肯定这是一部“有特色的现代文学史著作”

“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令人振奋的”

。关于这部书的特色,他说得并不多,但肯定了其“打破狭窄格局,扩大研究领域”

“力图真实地写出历史的全貌”

。另外,指出这本书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创作个性,注重文学思潮流派及文体的历史考察,并对一些代表现代最高水平的作家进行专章论述。王瑶先生对这本书也有隐性的批评,认为该书体例框架和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欠缺,对文学发展内部规律缺少细致的探究。导师的序言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当时书还没有出来,他就为年轻人“鸣锣开道”

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