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与王介甫的旧事(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在同时代的人看来,张载并不是天才。
在11世纪璀璨的星空中,张载最终能够成为照亮千年的那颗星,有一大半的功劳源于他的勤学苦读——正如范仲淹当年叮嘱他要下苦功夫一样。
张载曾自撰一幅对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
。贴在书房两侧,时刻激励自己。他是苦读熬出来的一代宗师,因为苦读,还曾遭到二程的嘲笑。
张载比理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年长十二三岁,是他们的表叔。
但即便是晚辈,二程依旧批评张载有“苦心极力”
之象,读书太用力了,堪称艰苦卓绝,跟理学家那种优游的读书方式不一样。
张载是知道自己天资并不如同时代的那些天才们的,所以勤奋便成了他最大的依仗,勤能补拙这个词语也是最早出自这个时期。
1o57年,嘉祐二年,张载参加科举。考中了,登上了传说中的“千年科举龙虎榜”
。
那一榜中进士的人,除了张载,还有苏轼兄弟、曾巩兄弟、章惇、程颢等等,一个个如雷贯耳,人中龙凤。
那一年,张载已经38岁,在上榜的牛人中属于大龄考生,仅比经历更苦逼的曾巩小一岁。
但苦读出身的张载,总算熬出头了。考完后,在宰相文彦博的支持下,张载在开封相国寺坐虎皮椅子,开坛讲易经,名动京城。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第一次见到了他的两个表侄——程颢、程颐兄弟。经过一番秉烛夜谈,第二天,张载对他的听众说:“易学之道,吾不如二程。汝辈可师之。”
此言一出,二程名声大震。张载虚怀若谷,由此可见一斑。
1o68年,登基不久的年轻皇帝宋神宗召见王安石,询问治国之道。王安石直接说,唐太宗这种级别的帝王就不要学了,咱要干就直接对标尧舜,“每事当以尧舜为法”
。
第二年,1o69年,御史中丞吕公著向宋神宗推荐了张载,推荐理由是张载“学有本原”
,“四方之学者皆宗之”
。
也就是说,在张载5o岁这一年,他已在帝国思想界奠定了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程颐的说法,张载“所居之乡,学者不远千里而至,愿一识其面,一闻其言,以为楷模”
。
从接受范仲淹的劝告算起,至此时,历经整整3o年的苦读,张载终于开山立派。他创立的门派,后来被称为“关学”
,与周敦颐的濂学、二程的洛学、朱熹的闽学,一起并称为“濂洛关闽”
,是宋代理学四大主流之一。】
大秦
秦始皇嬴政站在巍峨的宫殿前,目光凝视天幕,眉头微皱。
“勤能补拙?”
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屑,“朕横扫六国,靠的是铁血手腕,岂是靠这等苦读之功?”
但当他看到张载38岁才中进士,却仍坚持不懈时,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此人倒是有几分毅力,”
嬴政转身对冯去疾道,“传令下去,凡我大秦学子,需以勤学为本,懈怠者,罚!”
冯去疾躬身应诺,心中却暗自感慨:“陛下虽不屑,却也被张载之勤所动。”
汉朝
刘彻的目光从天幕上收回,心中一时思绪万分:“张载此人,虽非天才,却以勤学苦读成就一代宗师。朕出身寒微,历经磨难,深知勤能补拙之理。他38岁方中进士,却能虚心向晚辈二程请教,此等胸襟,实为难得。”
他回过神来,对自己的宰相上官仪说道:“朕欲在太学立一碑,刻'勤能补拙'四字,以激励天下学子。你意下如何?”
上官仪躬身回答道:“陛下圣明。张载虽非天才,却以勤学苦读成就一代宗师,此正合陛下重教化、兴文治之策。”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