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爱新觉罗溥仪(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用武人”
一派希望拉拢国内军阀,借助武力实现目标。溥仪在三派的建议中摇摆不定,为了复辟,他频繁会见各路军阀、政客、使馆洋人和遗老,出入各种社交场合。但每次满怀期待地寻求帮助,最后都失望而归,复辟的梦想愈遥远。
在溥仪带着皇后婉容和淑妃文绣住进张园后,三人虽同处一园,但生活状态却各有不同,关系也悄然生着变化。
文绣的生活十分孤寂。她性格内敛、传统,对婉容追求的西式生活并不感兴趣,也无法融入溥仪为复辟而忙碌的世界。溥仪平日里很少与文绣交流,对她十分冷落。
文绣常常独自在房间里读书写字,打时间。在张园的日子里,文绣不仅在情感上得不到溥仪的关爱,还时常受到婉容的排挤。婉容自恃皇后身份,对文绣多有刁难,这让文绣在张园的生活愈压抑。长期的冷落和排挤,让文绣内心的痛苦不断积累,她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对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感到绝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绣的思想逐渐生了转变。她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渴望摆脱封建婚姻的束缚。
1931年,文绣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毅然决定向溥仪提出离婚。她在律师的帮助下,向溥仪出了离婚通牒,要求溥仪给予她自由和合理的生活费用。
这一消息传出后,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被称为“刀妃革命”
。溥仪得知此事后,感到无比震惊和愤怒,他觉得文绣的行为让他颜面扫地。为了挽回自己的尊严,溥仪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阻止文绣离婚,但文绣态度坚决,不为所动。最终,经过多次谈判,溥仪和文绣达成了离婚协议。文绣获得了自由,并得到了一笔赡养费。
离婚后的文绣回到北平,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先是在北平的府佑街私立四村中小学担任国文与图画课的老师。在讲台上,文绣摆脱了皇室的束缚,以全新的身份融入社会,她凭借扎实的学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由于她的身份特殊,很快便被人们知晓,众多记者和好事者纷纷前来打扰,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文绣无奈之下只能辞去教师的工作。之后,为了维持生计,文绣在《华北日报》当过校对员,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活。
抗战胜利后,文绣的生活依旧平淡而艰辛。她在朋友的帮助下,从事过一些简单的工作,努力适应普通人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文绣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1953年,文绣与一名叫刘振东的工人结婚。刘振东为人忠厚老实,对文绣关怀备至。两人婚后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十分幸福。
文绣终于在历经磨难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暖和依靠。好景不长,1957年,文绣因心肌梗塞突,不幸去世,享年44岁。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她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成为了那个时代女性觉醒的典范。
溥仪失去皇帝尊号后,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曾经,他在紫禁城中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生活奢靡无度。但如今,为了维持表面的体面,他不得不开始变卖从宫中带出的珍贵文物。
一开始,他还能靠着这些文物换来的钱财维持着相对优渥的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越卖越少,钱财也越来越紧张,生活变得愈拮据。
1931年“九一八事变”
后,日本为了实现其侵略野心,扶持溥仪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
1932年3月1日,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就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伪满洲国改“国号”
为“满洲帝国”
,溥仪称帝,年号康德。但所谓的“登基大典”
充满了屈辱和无奈。
溥仪期望按照清朝的方式进行登基,穿龙袍、行祭天大典,却遭到日本的干涉,最后只能在祭天环节短暂穿龙袍,之后便换上关东军指定的“满洲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服”
。
这场“登基”
完全是日本的一场政治闹剧,溥仪沦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皇帝,一举一动都受到日本方面的严格控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的“皇帝梦”
也随之破碎。17日,他在沈阳机场被苏军俘虏,并被带往苏联。在苏联期间,他曾作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指证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195o年8月初,溥仪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学习改造。
刚进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时,溥仪生活自理能力极差,连系鞋带、叠被子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但在管理所工作人员的悉心教导下,他逐步学会了打扫卫生、打水、摆放书报、糊纸盒、种花、洗衣服、补袜子等日常事务,体会到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不易。
在劳动生产方面,他从对农业生产一无所知,到逐渐掌握使用农具的方法,学会田间管理和农作物收获的技巧,深刻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农民的辛勤付出。
通过参加“日本战犯的认罪和检举大会”
,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开始反思自己在伪满洲国时期的行为,认识到自己曾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思想教育方面,他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知识,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利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参与文字记录和思想汇报工作,梳理自己的思想,表达对过去错误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期望。
1959年9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签署的特赦令,溥仪获得特赦。此后,他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务,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1967年1o月17日,溥仪因尿毒症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他的骨灰先被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后于1995年迁至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的一生,从懵懂无知地登上皇位,到在时代的浪潮中几经沉浮,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共和、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的历史巨变。他的命运是那个动荡时代的缩影,充满了无奈与悲哀,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