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页(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没,哥,我在熬批把叶呢!”
穆昌玉道:“早上我先洗了衣服,刚点着火。”
穆琼走近了,果然瞧见穆昌玉正在熬煮瓦罐里被撕开的暗绿色的枇杷叶。
第3章准备找工作
穆琼和穆昌玉聊了两句后,厨房里忙活的几个妇人,就都注意到了穆琼。
一个老太太道:“小伙子病好了?真是阿弥陀佛,你妈这下总算能放心了。”
又有一个中年女人对穆昌玉道:“昌玉,婶子说的没错吧?枇杷叶治咳嗽最管用,用不着花洋钿去买药。”
此时,人们喜欢在那些从国外传来的东西前面加个“洋”
字来称呼它们,比如土豆叫“洋番薯”
,又比如火柴叫“洋火”
。
因为最初的银元也是国外传进来的,上海这边的人,就爱叫它“洋钿”
,简称大洋。
而和大洋一起在市面上流通的标注了“一角”
、“二角”
、“半圆”
之类的字样的小银币,则被称为小洋,或者“银角子”
。
当然,普通人家更常用的,还是价值更小的铜元,又称“铜钿”
。
铜元是清末出现的,中间没有以前的铜钱惯有的方孔,更重一些。
一般来讲,一个铜元价值十个铜钱,上面还有“当制钱十文”
的字样。
这会儿,清末的钱和如今政府铸造的钱大家都在花用,所以不管是大洋小洋还是铜元,都有很多种模样,它们的价值也各不相同,兑换更不是十进制的。
一般一个银元,换成一角的小银币,能换来十一二个,换铜元能换一百多个,具体按兑换店每天挂出的价格来。
当然了,这是在民国初期的兑换标准。
按照穆琼所知,到了民国中后期,各地都在私自铸造银钱,以至于铜元泛滥,银角子的含银量越来越低,这些钱币就越来越不值钱了,就连银元,也贬值许多。
穆琼以前通过书本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就觉得这时候的钱币实在有些混乱,现在有了穆昌琼的记忆,才总算将之理顺。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