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劝君更惜金缕衣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临时抱佛脚(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这几天,临安城的居民们又换了谈论的话题。大家的注意力又转移到了李明瑞身上。

率领军容整齐的大军赶回临安府的李明瑞将军,令百姓们赞叹不已。

“战将”

李明瑞应该是在四十五岁上下,却有着让人称羡不已的玉树临风的身材,以及锐利的眼光等等,在士兵们和百姓的眼里看来,确实是十分的忠诚可靠。

他因为从大燕国的军队手中夺回江平、安吉、广德等等诸城,而威名响彻天下。

原本不过是个籍籍无名的士兵,后来在经历了一场场与燕军之殊死战斗,不断地累积功勋,现在已经官拜保康军节度使检校少保。

说起来李明瑞并不是大齐国的子民,他原本是出生于北方的燕国人,最初拜投在张柔麾下。

张柔在大燕国中算是仅次于史天泽的得力重臣。他最擅长使用汉人作大将,因为汉人的才智和勇敢。李明瑞也是其中比较出色的将领。

后来李明瑞却从张柔的军队中出逃,投奔大齐国。

他投奔的理由也只有少数几个高级将领知道,不过没有公开来,好象这个理由也不是很充分。所以在当时,他从燕国投奔过来时,没有任何人敢重用他,也不敢相信他。

李明瑞并没有气馁,他就凭借着勇敢和不屈这两点,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士兵开始起步,后经历了一场场与燕军之殊死战斗,不断地累积功勋。

看来,在这个时代中能及得上李明瑞的将领是寥寥无几。

“战神”

这个称号,对他李明瑞来说,显然是实在再适合不过了,也只有他才配称战神的了。

当然,不得不说的是,在这一个时期里,还有另一名人物杜浒,他的勤王的志向并不下于蒋清扬,他也集结了四千多名义军。

据说在这年的秋天,蒋清扬和杜浒终于会面了,经过一番畅谈之后,两人对于彼此的境遇,都铭感五内,因而结成了莫逆之交。

抵抗大燕国的力量,渐渐以蒋清扬为忠心,汇聚在临安城附近,慢慢团结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大齐国,看起来好象是有救了。不过,这一切都只是看起来而已。

历史的车轮,有时候却有着着让人不可思议的转变。

早朝退朝的时候,林诗云好象实然才想起来一件重要的事情。他朝夏平安使了个眼色,又悄悄扯了扯吴余庆的朝服。两人意会到了,相互眨眨眼睛。

于是,三个人磨磨蹭蹭地落在退朝众大臣的后边。

蒋清扬大步从后面赶上来,扫视了三个人一眼,没有说话,昂阔步地走出了朝堂。

“蒋伯伯,你要小心啊”

,蒋清扬回忆起几天前,我说到林诗云和夏平安的阴谋,他诚恳的告诫,心中闪过一种无力感。

回想到这里,蒋清扬心中有些感慨,果然不出我所料,可惜的是,我大齐国朝政掌握在这种人手里,太让人寒心了。

不过,我蒋清扬也不是吃素的,我也不会坐以待毙,有什么招数,你们就尽管使出来,不必藏着掖着的。

随即,他心里释然了,我只要自己立身坦荡,心底无私就问心无愧了。那些奸倿小人,又何惧之有。他很快就把这些不快抛诸脑后了。等到蒋清扬走远了,三人马上回过头来,往殿上退了回来。

太后和小皇帝还没有离开。

看见他们三人倒了回来,太后有些奇怪,“众位卿家,可是还有本上奏?”

“启奏太后,老臣有本上奏,”

林诗云连忙趋前几步,拜伏在地,“老臣以为,蒋清扬带二万人进入临安,有些拥兵自重的意味。”

“哀家以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原来是这事啊”

,谢太后有些不以为然,“哀家也早就听说过这件事了,不过哀家看蒋清扬也不是这样的人。”

“太后啊,你不知道,蒋清扬还包庇钦犯罗平君啊”

,林诗云连连叩,“此人对我大齐国是大大的有异心啊,他是早就对朝中各位大人不满,也是对太后您的不敬啊”

“哦,”

太后对这话倒是有些感兴趣“刘爱卿你可有证据?”

“太后,你问问吴郎中就知道了”

,林诗云忙不叠地抬出吴余庆来

“余庆,你可是真有什么证据?”

太后有些溺爱地对吴蒋虎说,“你可要抓住真凭实据哟。”

“启奏太后,微臣职司九城兵马司郎中,当然是负责城防安全,”

吴余庆赶紧也拜伏在地“每天进出城门的人员都会有专人负责盘查。两日前,有一对坐驴车的父女,手持蒋清扬的手令出城而去”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