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本论(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同一个意思。

还有一种说法更彻底,不赞成把“土”

、“物”

并列地与“德”

比先后,而认为它们之间是承载和被承载的关系。那就得出了《周易》里的那句千古名言:

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象传》

“厚德载物”

可以有两种解释,那就是把“厚”

看成动词,还是形容词。

如果看成动词,意思就是:先要培植、加重德性,然后可以承载万物;

如果看成形容词,意思就是:只有以厚重、稳固的道德为基座,才能承载万物。

这两种意思,没有什么差别。一个“载”

字,说明了“德”

和“物”

之间的主、属关系。

历来也有很多富豪行善,可惜他们往往是“厚物载德”

,也就是厚积大量财物,然后浮现一些善行。他们的居所里,很可能也挂着“厚德载物”

的牌匾,但在行动上却把主、属关系颠倒了。

颠倒还算好,更要防范的是完全没有德。

那将会如何?《潜夫论》认为,“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对“德”

产生侵扰的,除了物,还有力。其实,很多人追求物,目的还是在追求力。直到今天,在很多人心目中,炫耀财物比较庸俗,而炫耀力量却让人羡慕。因此,古往今来,更能消解“德”

的,是“力”

。应该佩服荀子,他那么及时地说了八个字: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

《荀子·富国第十》

这是在说立身之本。君子立身于德,小人立身于力。

即使君子拥有了力,那也要以德为归,以力弘德。总之,万物之间,德是主宰。

西方近代社会,主要着眼于力。我国当代很多人片面地模仿,又变本加厉,把德和力的关系颠倒了。他们崇尚“成功”

,甚至从童年开始,就永远地弥漫着“输赢”

的符咒,一直贯穿终身。他们所说的“成功”

和“赢”

,也就是荀子所警惕的“力”

。按照儒家哲学,这是一条背离君子之道的“缺德”

路。

不妨设想一下,多少年后,我们居住的城市和街道,拥挤着一个更比一个“成功”

的“力士”

,摩肩接踵,我们还敢继续住下去吗?我们真正企盼的,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古代经典中,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在它的周边,还有一些邻近概念,譬如仁、义等等。我们可以把它们当作德的“家庭成员”

,当作“君子怀德”

这一基本命题的衍伸。它们都用近似的内涵说明了一个公理:良好的品德,是君子之魂,也是天下之盼。

虽然同属于“德”

,但是“仁”

、“义”

的色彩不太一样。一般说来,仁是软性之德,义是硬性之德。

孔子对“仁”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