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明德之后的修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知至,即我们对于自心的真性和真相,不仅在理上已经明白了,同时也在自己的内心通过对自心的观照体会到了,体悟到了,体证到了。虽然这只是一种初悟,但却真正地进入了大学之道的修行之门。在物格而后知至之前,所有的修行,就是为了达到物格而后知至,当真知、真理在我们的内心中显现了之后,我们就有了修行的根本,物格而后知至,它是修行的一个分水岭,一个分界线。这之前的修行相当于在打基础,在为“物格而后知至”
做各种准备。当我们的修行突破了内心的无明迷惑,当内心的迷雾最终被穿透的时候,就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个本质的变化就是当我们见到了自心的真相之后,对于如何修行,对于之后要走的修行之路就已经清清楚楚,不再有疑惑了。以前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没有进门之前,如果没有一个已经见到了自性本心的人去引领的话,那么仅仅靠自己的努力,很难找到那个门究竟在哪里。所以说老师的作用其实就是帮助和引导修行者进入真正的修行之门。
当进入修行之门之后,修行的道路、方向、方法就已经很清晰地展现在了修行者的面前。这个时候所有一切就取决于修行者自身如何去精进的修行,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要获得怎样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修行者自己。
知至而后意诚,意,意这个字它是由一个音加一个心构成的。意就是心之音,也就是内心的声音。心声,即我们内心深处的动机,内心深处的动机是非常隐秘的。在阳明心学四句教里面,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意”
是非常鲜活的,它是自性本心的鲜活的作用。
在明心见性之前,意就是一种妄意,所造作出来的就是妄念和妄想。而明心见性之后,就是一种真意。这个真意是指,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的这种安住,就叫做真意,也就是这里说的意诚。所谓的诚就是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专注在真知、真心、自性本心上。诚,诚在修行中,不管是任何一种宗教,还是任何一种修行方法,诚都非常重要。诚,是信仰的根本。对于有一些修行的方法,比如说以信仰为主,因信得度这样的法门,比如说基督教中对于上帝的虔诚的信仰,包括净土宗中对于净土、对于阿弥陀佛的虔诚的信仰,它的核心都在诚上。
至诚就是信。所谓的信,就像我们一个人给另外一个人打电话一样,那个号只要拨对了,通信就建立起来了,而拨打的过程即是专一专注的过程,一心一意的只有这一条通道没有第二个通道,这就是诚和信。信仰也是如此。不同的信仰有不同的修炼的这种对象,但信和诚是其中的根本。换句话说,所谓信仰的对象,其实从最根本上而言,它像一个道具,当然它既是一个道具,同时又是信仰的目的。这里的秘密就在于,在刚开始的时候它是一个道具,但是当修行者一心一意的这样虔诚地信仰,最终达到了自他一体,也就是说修行者自己和信仰对象完全合二为一的时候,无二无别的时候,道具就化掉了,而修行者的自我这个小我也化掉了,而合一的境界才是真正的信仰。
在“诚”
之中还有一个因素非常重要,敬。这个敬是指尊敬的敬,敬重的敬,敬畏的敬。在修行中,修行者一定要心存敬畏,对信仰以及信仰对象要有敬畏之心,它是比修行者更为伟大的一种存在,而修行的过程就是在仰望的过程中,在敬畏的过程中,不断地修去修行者小我的那些妄想、无明以及习气,而最终不断升华自己的心灵和灵魂,最终达到与信仰对象完全合一无二无别的境界。
这就是以“信”
为修行之法,以诚、以敬为修行道路的这样的一种修行法。另外,诚和敬以及信,是接通修行者和信仰对象之间能量信息通道的核心条件。诚、敬、信,即是建立信息通道,或者说,诚、敬、信其实就是信息通道本身。在观心修行中,修行者这样一个个体,它相当于自性本心智慧之海中的一滴水,而修行的对象以及信仰的对象就是自性本心智慧的大海,无边无际的智慧海洋,它是鲜活的,鲜活的海洋。修行者如何才能不断地接近、不断地融入自性智慧的海洋呢?在所有的观心修行的方法之中,都有一个核心的精神,这个核心的精神,就是诚,就是敬。
知至而后意诚,其实就是说,在静坐观心的时候,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自性本心,在这种专注之中,同时含有一种敬畏,沉浸在里面,这种沉浸的程度越深,那么对于自性本心的契入程度就越深。“知至而后意诚”
的修行,就是当见到了自性本心之后,进入了大学之道的修行之门之后,就一心一意地心怀敬畏地以诚敬之心安守在自性本心之中。为什么要这样安守呢?《中庸》中说,诚则明,明则诚,诚和明,是修行的两个面,相互之间时互相促进的。所谓的明就是智慧。智慧如何增长?越是能够沉静地安住于自性本心,对于自性本心的契入度就会越来越深。而对自性本心的契入度越来越深,自性智慧的光明就会越来越显,这种智慧光明就会更快的增长,修行者的智慧就会更快的显出来。
意诚而后心正。其实有了前面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有了这两点之后,修行的根本和核心就已经建立起来了。后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物格而后知至,代表找到了修行的根本,而知至而后意诚,又明确了在找到这个根本之后如何去守住这个根本,如何去增长这个根本,让这个根本从一棵小苗茁壮成长,最后成长为参天大树。从自性本心的智慧的角度,“知至”
点燃了一个小火苗,“意诚”
则专注地让小火苗不断的增长,不断的放大,不断地成为更大的光明,最后成为照耀天地照耀万物的太阳。
意诚而后心正。所谓的心正,正,就是正念,就是始终保持对自性本心的安住,其心自正,心正,就是始终守住大学之道,始终让自己的身口意的一切言行都符合大学之道。而有了前面的意诚,心正自然就可以做到。
心正而后身修。心正更侧重于内心,身修更侧重于行为,就是侧重于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以及在不同的情境下所展现出来的身口意的修行,就是身修。在日常工作生活当中,安住于自性本心,不断的清除过往所积累的习气,修,其实就是修正、修改。将不符合前面这种意诚心正的身口意的言行改正过来,回到大学之道的修行上,回到对自性本心的安住上,回到自性本心本自具足的清净、清明、觉性智慧光明上来。“修身”
阶段是一个长期的修行阶段,前面所说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它相当于是一个一体化的修行阶段,也就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它代表着内在的修行。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代表对自性本心智慧的外显和运用,而运用最根本的方面又在于自己的生命本身,也就是自己的身口意的修行,这种修行贯穿于我们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所以是念念修行,天天修行,年年月月按照大学之道修行的要求去修正自己的身口意,去磨练、扫除自己的过往积累下来的习气。
身修,它也有不同的修行的阶段。修行的阶段,其实就是我们去观照自己,在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一个月3o天,一年365天,在我们生命的时空当中,有多少时间是能够安住于自性本心之中的,那么这个比例就代表了身修的程度。这是其中一个维度。第二个纬度是稳定度。虽然也能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但是这种安住的定力、深度以及对于自性本心智慧的妙用程度,同样也是身修程度的一个体现。而这样的修行,它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全部,生命不息,修行不止,直到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分分秒秒,而且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情境,都能够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这样才算真正有了修身的功夫和境界,这才是真实的智慧。
身修而后家齐,这里的身修,并不是说要完全达到在我们生命时空的每一分每一秒,一年365天,都要能够安住在自心本心之中,而后才能进行“家齐”
的修行,不是这个意思。因为每一项修行的内容,都有一个从起始,然后不断提升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大学》的一开始,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其实就已经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了。不管是明明德,还是亲民的修行,它都有一个从开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
的这样一个过程。所以身修而后家齐,对于不同的修身的境界,家齐的境界同样也有所不同,但是它仍然体现着这样一个逻辑——如果说你自己的身口意的修行都还没有修好,那么你就很难将这种智慧应用到对人事物的处理上,也很难去改变与自己比较亲近的有缘人。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