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心如明镜是什么意思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十九入世之道(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民,在观心修行中,它指的是妄念、妄心,即众生心。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其实,对于追寻生命究竟自由之道的修行者,见到了自性本心的修行者,他是离于自我的,他已经见到了自我的空性。如果一个人见不到自我的空性,无法破除自我的执着,他就无法见到自心的真相。只有破除了对自我的执着之后,最终就会现所谓“自我”

的确只是一个妄想,只是一个妄念,只是一个执着而已。当看破了自我的虚幻之后,真正的本自自由本自解脱的真性、真心才会显露出来。而这个时候修行者就会把这种来自于自性本心的智慧光明自然地带到生活中,带到我们的生命中,带给与我们有缘的所有生命,融入到《大学》所说的“亲民”

修行中去,融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行中去。

这时虽然修行者已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明白了一切善恶好恶的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对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对于还没有了悟自心真相的生命,仍然处在善恶好恶的对立之中,这时候就需要随顺世间的规则,随顺众生的根器和心愿,随顺其好恶去满足他们的所需。这个所需,一方面是世间的各种愿望和利益,但这仅仅是修行者利众的一个契机,一种方便,而真正要带给众生的究竟利益是觉醒的智慧,是自性本心本有的光明,而这个光明就在每一个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本自具足,修行者要善巧地随顺各种机缘将这种光明开显出来,启出来。当修行者以这样的心态,以这样的方式去待人接物的时候,其中所隐含的精神就是佛家所说的大乘的精神,菩萨的精神,也是儒家所说的仁的精神,恕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才能成为世间一切众生获得自由解脱的引路明灯。《金刚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善护念就是善于守护众生的心念。诸菩萨,众生从迷于自心妄念的状态,逐渐地达到对自心真相的觉悟,觉醒了的众生就被称为菩萨。而且不仅能够自己觉醒,还愿意把这种觉醒的智慧带给更多的生命,这就是菩提心。“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不仅善于从根本上去守护众生的心,还善于去付嘱,付嘱就是开示、引导、教导,使众生从迷妄中,从欲望中,从对各种幻相的执着分别中觉醒过来,通过智慧的教导觉醒过来,现自己本自具足如来智慧、本来自在、本自自由的生命真相。

我们在世间法上说,父母都是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监护,就是一方面要保护自己的孩子,另外还有一个是监督,监督自己的孩子,监护,其中还含有教育培养的涵义。所以觉醒的生命——已经见到了自心真相、见到了一切生命真相的修行者,就是所有尚未觉醒者的监护人。已经觉醒的生命,不再将自己的利益看得那么重要,他已经了悟到了众生一体,没有一个独立的自己,一个绝对独立的自己根本就不曾存在过。所有的生命就像大海里的浪花一样,其实只有大海存在,每一个浪花从大海中生起,最终回归于大海。所以觉醒的生命一定会将守护众生、引导众生使众生走向觉醒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他的言行中就会体现出这种精神。

那么具体如何做呢?就如下面这段话所说,《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修行者一方面要高高山顶立,另一方面还要深深海底行。每一个修行者要实现究竟的觉悟,要获得无上正等正觉,要获得自觉觉他的圆满,就要完全放下自我,按照菩萨修行的要求,修行六度万行。这种六度万行的修行,一方面是利众度众的过程,但其实更是菩萨成就自己的过程,是修行者在明心见性之后继续深入修行,提升自己、升华自己,修行不断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能避免的,是不能缺少的。

在很多古代大德的论述中常有这样的说法,即使一个人的智慧再高,他见到了自心的真性,见到了生命的真相,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无私的利众积累足够的功德,那么他就无法在修行中获得进一步的突破,这是有非常非常深厚的背后的密意的。这个密意就来自于,每一个生命其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有着无数的数不尽的因缘。当我们在人世间以人类的角度来看,我们似乎是这样一个独立的个体,但即使在人世间我们也有诸多的关系,有家庭,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有同事,有朋友,有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我们每一生都会有这样的关系,所以说有无穷无尽的各种生命的因缘。因为所有的生命皆是一体,特别是与我们因缘深厚的人,他们所处的境界,所处的生命状态,他们的信息场,同样会影响着我们自己。所以说一个人的修行并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修行,而是以他为中心的与他有缘的所有的生命在共同修行。他要实现究竟的解脱,不仅要自度,而且还要将与自己有缘的所有生命都引导到达觉醒的彼岸,都达到了解脱之后,才能真正的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即自觉和觉他都达到圆满。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特别是道家里面说,“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如果你法力高强,就可以降服动物类的生命,比如龙、虎等。但是对于那种灵性很高的生命,你光靠道术高强是降伏不了的,必须要以自己厚重的品德,像大山一样巍峨的品德使他们臣服。所以在道家的修行中有这样一种情况,当一个人在人世间积累了很多的功德,即使他在心性上还没有很深的智慧的觉悟,但是他仍然可以在离开人间的时候上升到天界,成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神明。其原因就在于他有深厚的德行,这种德行让所有的鬼神都非常的钦佩他,敬重他。那么他就自然能够获得神仙的境界。

另外我们从究竟空性以及空、有两面来体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有一切事物和现象,虽然本性是空性,但是并没有一个独立的空性,所有的空性它必然要展现为万有,不是在万有之外有一个独立的空性,而是万有本身就是空性。所以说空性对于修行者而言最好的体现就是德。在智慧上觉悟了空性之后,那么剩下的所有修行功夫,就是不断地把这种空性的智慧转化为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光明,转化为品德,转化为拔众生的力量。这也是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德行的原因。人们常说那种品德高尚德行深厚的人,他们在另外一个维度,在他们的生命中会有很多的守护神护佑着他,从“德重鬼神钦”

的角度看的确是非常有可能的。对于在人间的修行者而言,走的是修行正法的道路,智慧觉醒的道路,那么当你的德行非常深厚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与法有缘的人成为护法者、护持者。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

,追求大道的修行者不可以不慎重,因为你所要追求的境界是生命的至高境界,是所有一切生命境界中最高的境界——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境界。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即能够将一切缘转化为善缘、道缘、觉醒之缘。如何才能实现这种转化呢?一方面靠你的智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靠你的德行,靠你的仁慈,靠你的大爱,靠你的无私奉献,能够感动与你有缘的人,不管与你有缘的生命处在什么样的维度,他都能够被你感动,因为我们生命的信息场是相互交互为一体的,因此他就能够成为护持你、护佑你的力量。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戮矣”

。古人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

,当你的行为背离了大道,背离了道德,甚至背离了做人的底线的时候,那么这时因为你的行为已经偏离了大道,那么所有那些守护大道法理、守护大道尊严且还没有破除二元对立分别执着的生命——这类生命非常的多,他们被称为正法的守护者——那么就会在你的生命中生作用。即使我们不从这种生命的多维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即使从人世间的生活说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当我们的行为偏离了大道,那么你就会走上弯路,就会遇到一些障碍,就会遭受一些苦难,如果你触犯了法律的红线,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实这些都是在促使你反省和醒悟,让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走错了方向,需要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能够安住于自性本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致力于践行大学之道,致力于践行圣贤之道,那么这就是符合大道、符合天命之道的。同时我们也应以反面的例子作为警戒,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背离了修行的正轨。要致力于在生命的全部时空中始终坚守正见、坚守正道,始终安住在自性本心之中,保持清明的觉照,始终觉照着自己的身心、思想和言行,不被外境各种现象所迷,不被自己的欲望习气所染,同时不断地清除各种欲望习气,不断地破除各种执着,使自己的生命不断的得到升华。作为追寻大学之道的修行者,就要这样不断地自我勉励、自我激励,精进修行。当然,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一生这样去修行,就像这里说的“峻命不易”

,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既然我们选择了修行,选择了去走这样一条生命觉醒的道路,不愿意在苦海中继续轮回,那么就需要有所舍弃,有所选择,有所舍才有所得,只有舍去欲望,只有舍去对人世间各种世俗欲乐的追求,舍去所有会影响自己向下堕落的东西,生起强有力的出离心,才能真正走上生命觉醒之路,然后不断地激励自己按照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这是生命觉醒必经的历程,每个修行者都需要善于护念自己的修道之心,时刻警觉和照顾好自己的身口意,守护好自己的正见、出离心、菩提心、精进心。这就是之前所说的“慎独”

的修行。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这句话对于修行者而言,是说真正的大道,它不是你独坐在山中去安享山里的那种清净清闲之乐,而是要在心中保有一片清净安宁的净土,同时积极地入世利众,既要“明明德”

也要“亲民”

。也就是说“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整个大学之道的修行次第,一步也不能少,大道就在世间,觉醒就在世间,菩提就在世间。

对于这一点,佛家最典型的代表是地藏菩萨,所有的修行者都应该像地藏菩萨那样,愿去最苦的地方去救度最苦的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萨的精神,也是真正的大学之道、圣贤之道的精神。但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已经明心见性的修行者,见到了生命真相、自心真相的修行者,已经破除了自他分别,如《金刚经》中所言,“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果在入世修行的过程中又执着于各种相,那么就偏离了修行的正轨,就偏离了空性正见,就偏离了真正的智慧——离于一切相的智慧。我们需要在空性智慧、离相智慧中去修行,以离相之心,以无我之心,去做一切利众之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将每一步的修行都致力于达到至善圆满的境界。这既是大学之道的修行次第,也是《大学》的作者曾子这位儒家的圣人旨在通过《大学》传达给我们的精神。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