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买卖做成,告别了黄掌柜,景逸怀揣着十五两巨款,其实也就是三个五两一个的银锭子。
办完了大事儿就去采购,先去官家的盐埔买一斤盐,花了三十五文。古代就是盐贵,不论哪个朝代,盐都是朝廷的一大收入来源,相比景逸了解的历史,大源朝粗盐三十五文一斤已经是很便宜了。
细盐、精盐现阶段那是看都不敢看的价格。
买完了盐,剩下的东西就可以都到集市上去卖了。
还是之前的那个集市,景逸先去了一个肉摊,想着买点大肉回家,炼些荤油,最近一直吃的素油,也不常吃肉,嘴里太淡了。炼点荤油替换着吃,有滋有味也有营养。
到了猪肉摊上,问了价格,普通猪肉是十四文一斤,肥肉十六文一斤,还有专门卖板油,更贵,要二十文一斤。
景逸要了一斤肉,一斤肥肉,顺便看见了老板放在摊子下面筐里的大骨头,上面肉几乎都剃干净了,问了价格,一文钱两根,又来了四根大骨头回家熬汤喝,一共花了二十二文钱。
景母给的五十文钱没用完,景逸想着再买点实用的东西。这会儿看到集市上有位身上收拾的干净利落的老妇人在卖粗布单鞋,他想着他和两个弟弟都还在长个儿,估计去年的鞋也不怎么合脚了,爹娘那一双更是穿到快破了。
景逸觉得人的全身部位最辛苦的就是脚,一定要对它好一点,就走上前去,“大娘,鞋怎么卖?”
“小哥,是给家里人买吗?这些大人的八文一双,孩童的六文一双,你拿着看看,大娘的手艺不是自夸,真的没得说。这粗布也都是好布,大娘家里自己织的。”
这位大娘确实没自夸,虽然价钱比别处贵了一两文,但是手艺在,做工细致,针脚紧密,鞋面的粗布看着也结实。
景逸花了四十文买了三双成人的鞋和两双孩童的鞋,外加五双配脚的鞋垫,好穿着舒服点。
一双鞋光纳底子就费不少功夫,又费眼睛又费手。刘彩云在家里也没事儿就拿着针线筐做到堂屋门口纳底子做冬鞋,景逸心疼自己娘,夏鞋就不给她添加负担了。
买完东西,照例都包好了往筐里一放,景逸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到了家,正好赶上兔子炖熟了,景父一看儿子回来了,赶紧招呼他去洗洗手脸凉快一下,然后就帮着景母摆桌子端菜,待兔肉上了桌,又赶紧招呼几个儿子过来吃饭。
景母的兔子是用黄豆炖的,用料简单,只放了生姜、葱段、盐、和黄豆酱油,还放了点过年没舍得喝完的白酒去去腥,主要是炖的时间长。
一口咬下去汁水四溢,肉质细嫩却略有嚼头,咸香入味,越吃越有味,一盆兔肉黄豆吃了个干干净净,最后连汁水都被景父和景安用杂粮馒头抹干净吃完了。
美好的食物使人愉悦,待收拾完桌子刷完碗,景逸又带着景父景母神神秘秘的去了他们屋里。
又是一番一五一十的把经过说明白,不让爹娘担心,最后把十五两银子交给娘,说道:“爹娘,这钱你们拿着,攒着以后买田地。”
说到田地,景父景母的眼眶一下就红了,田地就是农民的命,是赖以谋生的根本。
景家本来有良田十亩,虽然古代生产力低下,十亩良田的粮食也就刚足够一家五口一年的嚼用了。
因为之前孩子都还小,吃不多,每年留够自己吃的之后再卖出去一些,一年基本开销也就差不多了。加上景父时不时去镇上找活干,景母也养鸡养鸭,每年还能攒些钱,五口之家在大湾村过得算是富足的。
如今,因为景父原身的事儿卖了五亩田,那么到了今年秋收,五亩地的粮食明年可都不够吃了。
为了这事儿,景父这一两个月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第6章做点小买卖
景逸也一直在算计买地的事儿,之前景家有十亩良田,够吃还有余粮卖。但那会儿,原身身子不好,本也吃不了多少东西,两个弟弟又还小。
现在不同了,景逸身强体壮的,一天天劳动量也大,正是永远吃不饱的状态;二弟景安也后来居上,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
,可不说的就是他俩。
所以,景逸仔细算了算,最少再买八亩良田地,家里的生活才会恢复如初。这是他第一步的小计划-八亩良田。
大源朝的良田一般在十两到十六两之间。
像是西湾村这种地理位置,虽然离镇子、县城不算近,但是隶属青州府,还有航运直达京城,百姓并不算穷苦,一般良田在十二三两左右。
景家的五亩良田当时由于要买药救命,卖得急,被人压了价,只得了五十两,这会儿再想用同样的价格买回来,那是不太可能了。
所以八亩良田,怎么也得一百两了。
不过景逸倒也不急,他有本事、有眼界、有知识,同时也有动力去想办法赚钱,让自己家人过得更好。
上一辈子孤孤单单,忙忙碌碌。
这一辈子,他有家人,要好好享受生活,享受家庭,不想大富大贵,就想小富即安。
又过了一个月,进入盛夏六月。
这一个月里,景逸家地里的活计干的差不多了,如今地少了就五亩,活儿也少了不少。不过景逸和景父也不敢用力过猛,加上景家三叔他们时不时来帮忙,也不算太累。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