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鬼推背有人惊醒什么预兆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十九章 见鬼者之心理实验(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韩可设计的实验其实很简单,也很传统,并且基于灵异事件对于测试者心理的刺激作用,她特意避开了自己的病患,而以网络的方式精心挑选了一批声称有过灵异经历的志愿者,来参加这项关于见鬼的心理实验。

她按照传统步骤,先对这些测试者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然后以调查结果,将这批声称见过鬼魂的测试者,大致分为了一下五大类:

第一类测试者在问卷表上填写的见鬼实录,虽然听起来煞有介事,但其实存在大量逻辑错误,破绽与漏洞百出,一旦细加询问,他们根本无法对上文填写的一些细节性的内容进行自圆其说,一看就大约可以知道,这些所谓讲鬼的经历,都不过是凭空臆造,用以耸人听闻而已。

第二类测试者在问卷表上的描述,无论从鬼魂的外形到见鬼的情景,大多如法炮制许多妇嬬皆知的民间传说,或是屏幕以及文学作品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各种经典剧情,即是细节,都少有改动。

第三类测试者,他们在问卷表里的填写的见鬼实录则非常有趣,比如他们所见的鬼魂外形都千奇百怪,鲜血淋漓,而见鬼情节往往曲折生动,一波三折,他们在描写整个见鬼情景时非常兴奋,并且充满各种文学色彩极浓的渲染和夸饰,怎么都像在讲故事,而非描述自己一段亲身经历的灵异情景。

第四类测试者,他们的问卷填写中,也会出现常见的鬼魂描写,甚至也有大家熟知的一些见鬼情节,不过这些情节往往支离破碎,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鬼魂的乍现,往往只是一个掠影,一种声音,甚至只是一次似是而非的梦魇。

第五类测试者,他们坚称自己经常感知到某种灵异事物的存在,可又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似乎那就是一种感觉,但在他们心里,这种看似虚无,并无从用言语解释的感觉,却远比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存在更真实。

接下来是见鬼实验的第二个步骤。这个步骤也很简单、传统,那就是用常规的测谎仪器,对于以上各类参与了问卷调查的实验者,进行测谎分析。

&1t;ahref="id="zsy">bidige。&1t;a>

这一步骤非常简单,并且结果并不单一,比如在问卷分析中有明显杜撰嫌疑者,也有通过测谎的;而看似有过真实灵异经历者的,也会出现测谎未能通过者。

于是,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她韩可综合了这两个步骤的结果,对实验者进行筛选,然后留下了少部分的受测试者者,然后继续参加实验的第三个步骤。

实验的第三个步骤,是对以上两个步骤筛选下来的测试者,进行传统的催眠实验。

通过这一步骤的实验,韩可现,从前三类中筛选下来的那部分实验者,他们在催眠过程中的潜意识状态下,往往会一反常态,不再那么热衷于对自己见鬼实录的积极态度,相反却对这段经历进行否定,或者表示漠然。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测试者表现积极,但那种积极更像是在欣赏一部文学作品时的陶醉态度,甚至包含非常明显的成就感。

相较而言,后两类中筛选留下的实验者,则会对自己的见鬼经历表示出深度思索的状态。

他们一方面在内心表现出一定的焦虑与紧张,但这种紧张感却并不足以让他们选择逃避。

他们似乎比较积极主动的去回忆,而这种回忆中往往还伴随着深度的思考与追问。他们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描述,但语言平实,绝无有意夸饰的成分,看得出,他们心里对于自己所遭遇的某些现象,表现出非常的迷惑。

这其中有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那就是这部分人在清醒状态下,对于描述自己的见鬼场景,其实往往没有前三类人表现的那么积极主动。

仿佛在意识状态下,他们对于见鬼实录的描述,表现得相对消极,可一旦转到潜意识的状态,他们的表现却异常的活跃,表现积极。

显然,他们来参加这项实验,内心深处确实很想得到一个答案,一个足以为他们所见,所经历,以及所感受到的那些,要一个真正理性、合理的解释,而非只是讲一个故事,寻一种刺激,或者只是挑战这项心理实验本身。

因此,通过这项实验,韩可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声称有过灵异经历的人中,应该有一部分,他们确实见到,以及经历了某种违反常态,并暂不解的现象和存在。

听完韩可对自己实验的描述,我却现她并未因此而感到得意,相反却表现得有些失落,神情中见不到丝毫心理学家们惯有的那种似乎洞悉众生,堪破万象的姿态。

我很好奇的问她:“怎么,实验最终证明确有灵异现象的存在,让你感到很失望?”

韩可摇了摇头,沉默许久,才道出了自己感到不满的真相。

原来,以上实验的三个步骤,其实只是她另外一个真正实验的一部分而已。

事实上,她在这整个实验过程中,都用摄像头进行了全程的监控和录像,她甚至还依照上次在鬼洞房中耗子的手法,对房间里的灯光进行了特殊的处理,因为她实验的真正目的,其实在于拍摄鬼魂的出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