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寒门仕子三个婆娘宋天明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27章 新制优势(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寒门仕子第1227章新制优势建武帝见是大奉天子造访,连忙中断了自己的隐士生活,并亲自出正门相迎。

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并没有想象中的气势磅礴,相反,他们间的谈话更像是闲唠家常,听起来平平无奇。

无奇,却不代表没有深度,交流后的李宏裕大感受益匪浅,连叹不虚此行。

临行前,他正式邀请老僧莅临华夏,以为自己接下来的政途向导,而那和尚在斟酌了一番后,最终竟欣然同意了。ap。。

对于祖国,他还是抱有不舍情感的,若能于日薄西山之际重游故土,冒些风险也是值得的。

于是,他们俩就一同出发了。

行至琼州时,李宏裕忽闻大奉的政坛波澜骤起,如日中天的齐少保竟然不幸被暗波波及陨落其中。当下,南洋挥兵质问,漠北执戟叩关,霎时间就变得杀气飞扬、风声鹤唳。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父皇苏醒了!

李宏裕审时度势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暂缓回京并于琼州临时落脚,登岸后,他立即寻到了姐姐木子青,然后由她安排与父皇的见面……

听完如上阐述,李良吉不禁皱起了眉头。

儿子这么重视那建武帝,还特邀他来华观瞻以为自己的政途向导,莫非,他是对那所谓的君主立宪制产生了兴趣?

在他的理解里,那制度下的君主并不是真正的君主,更像是一个摆设用的吉祥物。

想到这儿,李良吉干咳一声对儿子问道:「莫非,皇帝是想效仿那种制度?」

对于这个敏感话题,李宏裕没有避开而是选择坦然对待,他点了点头正色回道:「不瞒父皇说,儿臣确有此意。」

「这……到底为何?」

「顺应时势而已。」

李宏裕迟疑了一阵儿,才开口细解道:「父皇,现在的世界已经和之前大不同了,再用祖宗留下来的那一套去治国理政,已然不合时宜。」

「莫非……皇帝是担心南洋和漠北尾大不掉?或者说,你认为当下的大奉朝廷已经无力再去掌控地方?」李良吉想了想,问道。

「父皇所言甚是!」李宏裕表示认可,后又道:「随着近些年不断的开疆拓土,大奉的疆域已经广袤到无法想象的程度,凭心而论,对于那些新增的领土朝廷是鞭长莫及,不仅加固不了基石反而变成了累赘。之前之所以诸事安稳,完全是得益于齐少保的威名震慑,如今他驾鹤西去,暗藏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我估计过不了多久,大奉就会出现分裂的迹象,甚至还会烽烟四起。」

();()  李良吉心里认可嘴上却道:「皇帝多虑了,齐誉目前只是因故失踪,并没有真正确认其身陨,在大理寺还没盖棺定论之前,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听到这话,老僧忽然淡淡笑了起来。

看其样子,似乎对太上皇的说法不怎么认可。

李良吉对此也不生气,而是笑问道:「尊驾为何发笑?莫非吾言欠妥?」

和尚和煦点头,道:「太上皇雄才大略、高瞻远瞩,是出了名的道德明君,如今年龄逐长,目光怎么反变浅了呢?」见对方发怔,他又道:「贫僧认为,无论齐少保是否活着、掌权与否,大奉最终都抗不过大势之趋,如果不及时去调整法制以应天时,走向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李良吉洒然一笑,道:「严格地说,尊者之言倒也不能算错,从古至今,都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可以千秋万代。建国、励治、盛世、衰落、中兴、灭亡,规律如出一辙,如是反复。大奉虽盛却也不例外,最终也会沦为历史过客,难逃灭亡的宿命。这和齐誉掌权与否,确实没有太大关系。」看書菈

一顿,他又说:「不过,尊者这话太过宏观,现实

中意义不大。」

老僧摇了摇头,道:「却是不然!如果说,那君主立宪制可以让大奉避开此劫,皇家会不会考虑采纳呢?若如此,近可以化解当下之围,远可以改变未来气数。」

李良吉闻言脸色倏冷,斜乜着他道:「莫非,尊者是来做说客的?要不然,怎会如此推崇?」

「说客?哈哈……」和尚畅然一笑,又道:「贫僧不过一方外闲人,早已远离功名利禄,如此无虞,游说大奉又与我何益?」

「那,你此来的动机又是为何?」

「不瞒太上皇说,大奉是贫僧的故土,吾虽处万里之外却一直对其魂牵梦萦,我生于斯长于斯,恋乡之情实在难释。如今,逢上于祖国献言献策之机,错过了岂不可惜?还有,我虽是出家之人但仍属李氏一脉,能为我族分忧乃是莫大的荣幸。若非要说我有什么索求,也不过是死后的埋骨之所而已,落叶归根为我夙愿,还望皇家能够成全。我不求入太庙、宗庙,只求能容棺椁的一席之地,如此足矣。」

故土难移,落叶归根。

这倒也符合人之常理。

听到这话,之前不置一言的殷俊突然对李良吉附耳道:「这老僧在大华富贵无虞,安全无忧,确实没有必要来趟大奉的浑水,微臣认为,他这话大致可信。」

();()  此时,李宏裕也给父皇使了个眼色,意思确不为虚。

李良吉点了点头,道:「尊驾若真能说出个道道来,奉入宗庙又有何妨?彼此同为一宗,这点人情面子还是可以给的。就不知,那新制如何化解当下之围,又是有如何改变未来气数?」

和尚正了正颜色,道:「当下的漠北叩关和南洋质问,都是由政坛纷争处理不当而引发,只要接下来能做到严惩女干凶另体恤安抚便可恢复往日的和谐。只不过,中枢和地方由此萌生罅隙,却是难以修复,久而久之必生次生祸乱。戚景雄踞漠北久不卸甲,所担心的,无非是将来可能被皇家释权清算,故而他留此后手。南洋那边的想法也差不了多少,只是把退路留在了大华。可见这罅隙早已埋下,并非今日才有。」

李良吉‘嗯"

了一声,摊手示意说下去。

和尚继续道:「倘若大奉革弊求新,推行此制,那么,皇家就从庙堂走向了幕后,高悬之剑既去,罅隙也就不存在了。若此制得推,同制下的大华必会成为连襟之盟,而南洋又和大华一脉相承,自然而然也会跟着同进同退。漠北那边主要是看南洋的行事,若南洋诚心依附,戚景也就淡去了后顾之忧。所以我才说,此制可以从根本上化解皇家与大臣的矛盾。」。

李良吉的若有所思,又似若有所悟,又问:「那,改变未来气数又是何解?」

和尚呷了口茶,道:「老话常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养尊处优的皇子皇孙大都一代不如一代,即使偶现一个道德明君,也不过是多积累一些供日后败家的家底而已,最终,仍脱不过更迭之殇。」

「然,若还政于民由民施政,官民相向的现象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生百姓起义,国家的气运自然也就得以延长。此制下,皇家依旧保持世袭,不失荣华富贵,除了权利旁落,其他依旧如前。此举既利国利民,又兼顾皇族利益,可谓相得益彰。」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