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国家兴亡法为根本(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虽然包拯是后来者,但这种事情可没少亲身经历。
有时候为了求人办事,少不得要送送礼,把某些人伺候好了。
法治社会尚且如此,更遑论等级森严的古代,必定是更加恶劣了。
思及于此,问道:“但不知先生可有良策!”
公孙策面带羞惭道:“惭愧!学生自从跟随大人之后,便一直琢磨此事。
但没能想出妙策,眼下唯有先明令禁止,惩处收例钱的官员和衙役。
一经现,严惩不贷。如此则可杜绝此风。”
包拯听罢,则是摇摇头,道:“明令禁止虽能让官员和衙役有所收敛,但却无法根治。”
“是啊……”
公孙策听完叹了口气。
恶劣风气已经形成,明文规定虽然可以杜绝官员在明面收钱,但私下里的勾当,恐怕就是有心无力了。
想彻底根治,哪有那么容易,除非包拯一辈子待在定远县。
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朝廷规定地方七品以的官员三年一调度。
三年期满,包拯就得卷铺盖走人了,政绩平平的话,去其他县继续干,成绩好的话,则升迁。
为官之人,谁不想芝麻开花节节高?
对贪官来说,往爬才能捞更多的钱,掌更大的权。
对清官来说,往爬则可服务更多的百姓,博一个清明于后世。
公孙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只要能秉承初衷,那也殊为不易了,但求问心无愧,其他的,何须介怀。”
包拯忽然笑了起来,他明白公孙策的无奈。
人生在世,不就是求一个问心无愧么?
有些事情,根本不是人力所能改变。
毕竟人性贪婪,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之人大有人在。
即便律法再重,也不可能杜绝所有的恶。
所以,公孙策此刻的心情,包拯能理解。
“大人为何笑?难道学生说得不对。”
公孙策面带狐疑。
“我笑先生太过妄自菲薄,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信念坚定,岂有做不成的事。”
“大人莫非已有更高明的办法,学生愚昧,请大人赐教。”
包拯也不卖关子,坦言道:“之所以难以彻底杜绝官员和压抑收例钱,无非因你我不能面面俱到,时刻监视官员。
先生试想,若再门外设一物,能出声响,伸冤之人只需闹出动静来,你我第一时间得知,衙役还如何欺瞒下?”
公孙策听得大喜,一拍手道:
“啊呀,对呀!学生怎么没想到呢?大人真是聪明睿智,竟能想到如此妙策。
学生以为,可在县衙大门外设一鼓。凡有冤之人皆可击鼓鸣冤。
如此一来,莫说是县衙内,便是整个县城均能听到。
鼓声一响,衙役想索要例钱也是不能了!
大人,此举可谓功德无量,县衙的大门彻底向百姓敞开了。”
说到这里的公孙策,已经激动得难以自已,兴奋莫可名状!
包拯笑笑:“名字我都已经想好了,就叫鸣冤鼓!”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