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鲤跃龙门的故事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页(第1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那莫非就是……”

  那驾车的老汉道:“小官人眼力不错,那便是龙门了。”

  小丫头顿时兴奋地手舞足蹈,“真是龙门瀑布,公子,咱们到了!”

云种端坐在马上,以手遮额,极目远眺,果见龙吐沫,云浪翻舞。

  又往前行了一里,前途遇阻,三人欲弃车往近处观瞻,又恐走失了行囊。那驾车人笑道:“三位官人放心去吧,老朽在此帮看着行李马匹,必不教损失了分毫。”

云栽道:“老伯伯,你不去看吗?”

  那老汉道:“老朽腿脚不便,况这瀑布已是看腻了的,没甚看头。来这儿的人多半是听了那个传说,每年春季,五湖四海的鲤鱼都会游过来,跳跃龙门。能跳过去的,就能变龙。传说都多少年了,老朽还真没见过一条龙哩。你们几个一看就比老朽有福气的,且看去来,我就在车上抽杆子旱烟顺便打个盹儿。”

一面说着一面真从背上抽了烟杆出来,又从腰带里抠出两块火石,打了三下点着了火,咬着尖嘴猛地往里吸了一口,徐徐吐出,倒真有一股雷打不惊的从容。云栽笑道:“老伯伯,你可别光顾着打盹儿,还得帮我们看着行李呢!”

  老汉笑道:“晓得晓得,你们且把贵重的物品都带在身上,两下里都宽心。老朽年纪都这么大了,不会贪你们什么的,况且,你们是官身,咱们平头老百姓可惹不起哩。”

  云种暗忖:“这老头儿倒也有眼力。”

凭他怎么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便把重要印鉴的斜背在身上,提了宝剑,正待要走。老汉却又道:“三位官人且慢,把这两柄雨伞也带上。”

  “好端端的又没下雨,为什么要带伞?”

云栽疑惑。

  “你们去了就知道了。”

老汉不再多说,端着烟杆吞云吐雾。

  三人便捧着雨伞,走下官道,一径往瀑布直去。

  离山越近水声越响,到锥峰脚下时,已听得龙吟虎啸,五步之外,人声湮没不闻,须得大声吆喝方能听见。近前仰视,但见断崖壁立,高二十余丈,宽不见尾。瀑布自两锥峰之间东出,悬空直坠,携万钧之势,奔腾入谷。谷底堆叠着数座圆头巨岩,久经瀑雨冲刷,早已磨平了棱角。近岸的一块光洁立岩上赫然镌刻了两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正是“龍門”

  李靖梣暗自嗟叹,想不到,这蜿蜒匍匐的横水巨流,在此竟有飞腾倒悬之势。

  谷底激起的浪花高达数丈,人站在下面只瞧得水雾缭绕,竟如覆雨一般,凉丝扑面,须臾便衣衫尽湿。

  云栽忙撑开伞来,给殿下罩着头顶,“亏得那老伯伯提醒带了伞来,不然咱们都要成落汤鸡了。”

  云种也撑开伞,倾斜过来一点,罩着娇小的云栽,大声道:

  “常听谭太傅讲,龙门瀑布乃天下第一奇观,果真名不虚传。也唯有如此龙门,方能度鱼化龙,直上九天!”

  李靖梣闭目听雷,不觉间心已驰往。

  云种顺着她的角度往那云烟处望去,但见那朦胧仙境中,似有真龙出水,携万钧之势冲破云霄,直达九重天上。擎雷掣电,翻云覆雨。不觉心慑。

  三人在瀑下流连多时,胸中沉积的块垒似被玉水涤荡干净,一时胸襟开阔,疏朗无比。

  “殿下,那儿有座亭子,咱们过去歇歇脚吧!”

云栽忽而遥指那半山腰处,果有一座四角翅亭飞展于青山耸翠间。三人遂拾级而上,进到亭中,才现是一座碑亭。亭中立有一块山形石碑,正中刻有千字《龙门赋》碑文,开写道:

  “赫赫天功兮,两山对峙,铮铮神斧兮,一水经中。阙之所成兮,得应龙之伟力;门之所开兮,应牧童之灵声。号伊阙兮,依山水而蜚誉;称龙门兮,赖帝威而流名。【1】”

  “好大的气魄!”

云种称赞道,“不知出自何人手?”

  李靖梣道:“此龙门赋乃前人力作,但观此碑刻,龙筋凤骨,入石三分,似乎出自船知节之手。”

  转至背面,果见背后有一则小字碑记,详刻此碑由来。原来这座碑亭乃三年前龙门县令岑杙所建,而亭中碑刻也是龙门县令从恩师船知节所遗手稿中誊录得来的。

  “清和二十二年季春龙门县令岑杙撰。”

云种读着末尾这行小字,虽不如前字力遒劲,却也是端正圆润,颇有筋骨。抱剑道:“这岑杙不正是殿下此行将要寻访的人吗?”

  扭头看时,不由一怔。只见李靖梣呈呆滞状立于碑前,瞳孔中是不能置信的神色。须臾,竟半蹲了下来,以手抚触那碑文,指尖循着冰凉的凹刻轻轻描摹:“这字……”

  *

  作者有话要说:

  【1】出自孙继刚《龙门赋》。

  束水攻沙出自明朝治水能臣潘季驯。

  第3章故人重逢

  下山时,李靖梣的心情已不如先时爽利。云栽十分困惑,却也不敢追问。

  因近日有盗匪流窜到了青阳、马阳一带,城门口盘查得紧,三人颇费了一番周折,于傍晚时分才入得龙门县城。

  不期这小小的一方县城还挺热闹。街边商铺云集,酒肆林立,街上行人如织,喧声如沸,到处可见市井繁华。小丫头疑心道:“我听二公主说,龙门县仿佛是个山穷水尽的地方,如今看来也不尽然。”

  那驾车的老汉呵呵道:“龙门县以前确实是个穷地方,不过自从岑大人到任后,兴修水利,务实农桑,开办书院,引商入驻,短短三年,已是青阳郡数一数二的富县咯。”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