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历代王朝更迭二维图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6章老子的生平事迹(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下篇章谈“德”

,所以又称《道德经》。老子之所以自著五千文,一方面由于关令的“胁迫”

,另一方面也是知音难觅。尹喜拿起老子写好的书稿,认真拜读,最后决定放弃官职,与老子一同出走西域。从此以后,老子飘然远去,不知所踪,消失于历史茫茫的烟尘之中。

老子的爱好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分《德经》和《道经》两篇,是我国现存的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这部书在春秋时期被称作《老子》,道教兴起以后被尊为经典,故而被称为道德经;因为这本书只有约五千字,所以又被称为《五千言》或《老子五千文》。本书共八十一章,字数虽少,却蕴涵了丰富的哲学内容,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成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据说当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居,便请老子留下著作,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老子传世的唯一著作《道德经》。国学大师胡适曾经评价老子为“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老子在《道德经》中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他也认为:“有无相生,难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也就是说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而不是彼此孤立的。

《道德经》中还蕴含着老子的政治理想,他提出的“无为而治”

观点是历代道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无为而治”

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

而言的,在老子看来,“有为”

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心服口服。

老子强烈反对“有为”

的政治。他说,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美服,佩带锋利的宝剑;统治者吃厌了精美的饮食,却还要搜刮更多的财货。针对这个问题,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而治”

指的是,统治者在管理人民时采取顺其自然的手段,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这样人民的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反抗行为相对也就较少。反之,越是“有为”

政治,给民众带来的压迫越多、压力越大,人民的反抗也越激烈,不利于政权的巩固。

《道德经》中的理论除了被用于治国和修身,还被广泛运用于兵法甚至中国武术。说《老子》是太极思想的源头其实不是很确切,老子吸收了《》的阴阳理论,结合自己对宇宙的理解和参悟,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就是具体的有关宇宙万物起源的阴阳理论。

而在兵法、武学中引用阴阳理论是中国古已有之的惯例,不仅武学中运用到《老子》,在兵家理论中也深受《老子》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兵家论著最有名的要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了,然而,《孙子兵法》中的很多兵家理论也可看出老子的道家理论的影子来,比如“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这其中蕴含的虚实相生相克的道理,与老子的阴阳相生相克的原理如出一辙。

因此说,《老子》一书对历代的武学家、兵家都有很大影响,甚至有人说《老子》就是一部兵书。那么,《老子》这部书中究竟阐述了怎样的兵家理论呢?《老子》第三十六章讲道:“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一章讲到得与失、兴与废、强与弱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包含了兵法中的基本理论,就是弱兵遇强军时,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之策以化解自身危机。

当敌我双方力量悬殊的时候,要如何保存自身,甚至反败为胜呢?老子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就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也是“大道无形”

的另一种阐述,即当对手想找到自己的弱点时,却连个人影都摸不着,自己根本就不肯暴露在对手面前,那么自己的缺点也就不会被对手知晓,更枉论对手如何出击了。

所以,尽管老子一生没有带兵打过仗,《老子》一书中也没有明确提及任何作战理论,但是《道德经》中阐述了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基本原理,它的哲学思想适用于任何领域中。

从16世纪开始,《道德经》就6续被翻译成了德文、英文、日文、拉丁文、法文等各国文字出版行。迄今为止,《道德经》的外文译本已经有了一千多种。

多年以来,《道德经》不仅对日韩等亚洲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近现代的许多西方文学家、哲学家也影响颇深,其中就包括俄国文豪托尔斯泰等人。直到今,《道德经》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