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
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谁
登录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1章 希腊群岛(第4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我看过了,艇长。”

我回答说,“这个温度哪怕在升高一点儿,我们就受不了了。”

  “哦,教授先生,只有我们愿意,这个温度才会再往上升。”

  “这么说,您能够随意调节温度?”

  “不。不过,我可以远离产生这个温度的热源。”

  “那么,这热气是从外面传进来的?”

  “当然。我们现在是在沸水当中行驶。”

  “有这种可能吗?”

我高声叫道。

  “请看!”

  客厅舷窗的防护板打开了。我看到鹦鹉螺号周围一片白色。一股含硫磺的蒸汽在水中升腾,四周的海水像锅炉里的水一样在沸腾。我把手支撑在一块玻璃上,但窗玻璃烫得我连忙把手缩了回来。

  “我们现在在哪里?”

我问道。

  “教授先生,在桑托林岛附近。”

艇长回答我说,“正好是在卡蒙尼岛和旧卡蒙尼岛之间的海沟里。我想让您见识一下海底火山喷的奇观。”

  “我还以为,这些生岛屿的形成早已结束了呢。”

我说道。

  “在火山地带,任何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静止不变。”

尼摩艇长回答说,“在这些地带,地球始终受到地下熔岩活动的作用。根据卡西奥多鲁斯[5]和普林[6]的记载,早在公元十九年,忒伊亚女神岛曾经在这些近形成的小岛的相同地点露出海面,后来又被波涛淹没,于公元六十九年再次露出海面,接着又沉没到海平面以下。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如今,地层中止了升降运动。一八六六年二月三日,一个的小岛从在卡蒙尼岛附近海域冒出的含有硫磺的气体中露出海面,并且于同月六日跟卡蒙尼岛连成一片,这个形成的小岛被命名为乔治岛。七天以后,也就是二月十三日,阿佛罗爱萨小岛露出海面,与卡蒙尼岛仅相隔一条十米宽的海沟。这一现象生时,我正好在这一带海域,因此得以亲眼目睹这一地壳变化过程的各个阶段。阿佛罗爱萨小岛呈圆形,直径3oo英尺,露出海面高度3o英尺,有黑色玻璃状熔岩和长石碎片混合构成。最后,三月十日,一个更小的岛屿在卡蒙尼岛附近露出了海面,被命名为雷卡岛。从此,这三个岛屿连成了一体,现在形成了一个唯一而又相同的岛屿。”

  “那么,我们现在所在的海沟呢?”

我问道。

  “在这里,”

尼摩艇长手指着一张希腊群岛地图,回答我说,“您看,我已经在地图上标注了形成的岛屿。”

  “可是,这条海沟有朝一日会合拢吗?”

  “阿罗纳克斯先生,这是很可能的事。因为,自一八六六年以来,已经有八个熔岩小岛在旧卡蒙尼岛圣尼古拉港正面的海域生成。由此可见,卡蒙尼岛和旧卡蒙尼岛在不久的将来很可能互相靠拢。如果说太平洋上的岛屿是靠纤毛虫生成的,那么这里的岛屿是凭借火山喷现象而形成的。您瞧,先生,海底地壳运动的威力!”

  我重走到窗前。此时,鹦鹉螺号已经停止了行驶,热气逼人,不堪忍受。由于铁盐的染色作用,海水由白变红。一股难闻的硫磺气味渗入了全封闭的客厅。我看见了强烈的猩红色火焰,使鹦鹉螺号上的电灯光黯然失色。

  我浑身是汗,感到闷热,快要热死了。是的,我确实感到要热死了!

  “我们不能再停留在这儿的沸水里了。”

我对艇长说。

  “是的,不然就太冒失了。”

面无表情的尼摩艇长回答道。

  一声令下,鹦鹉螺号掉头驶离了这个“火炉”

。因为在这里逞能,必然会遭到报应。一刻钟以后,我们浮出海面呼吸空气。

  我心里想,要是尼德选择在这里实施我们的逃跑计划,那么我们肯定不能活着离开这片“火海”

  第二天,二月十六日,我们驶离了这个位于罗德岛和亚历山大岛之间、深达三公里的海底盆地。鹦鹉螺号在基西拉岛的外海航行,绕过泰纳龙角,把希腊群岛抛在了身后。

  注释

  [1]拉丁文,意即:浑身绿色的预言者普罗透斯在尼普顿的多旋涡的卡尔帕托斯岛上……

  [2]普罗透斯:希腊海神,擅长预言,能随心所欲地改变自己的面貌。

  [3]尼普顿:罗马海神。

  [4]维特里乌斯(公元5—69):古罗马皇帝。

  [5]卡西奥多鲁斯(48o—575):古罗马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僧侣。

  [6]普林(23—79):古罗马博物学家。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