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作坊(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走!咱俩现在就走!”
赵元功跟爹娘打了个招呼,和赵元义两个人就赶着马车直奔开远县城而去。
大马车呱嗒呱嗒跑得风快,不到一个小时就跑到了开远县城。
两个人到了开远县衙,赵元功递上拜帖,等候县令接见。
不多时,看门的衙役来请赵元功到后衙相见。
县太爷姓刘名诚,是江浙人氏,五十多岁的年纪,举人功名。
按规定举人是不能担任正印县令的,但是,辽东这个地方,没有进士老爷愿意来这里当官!
辽东自己也没有出过进士。一百多年的时间,举人也不过就出了三十多个,朝廷对辽东也不是十分重视。
辽东自古就是苦寒之地,是犯官罪犯的流放之处。
南方的读书人认为到辽东做官跟流放没有什么区别,人家是宁可辞官不做,也不到辽东来当官。
这位刘诚刘县令不同,他当年中举以后,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参加了许多次会试,奈何运气不佳,始终不能再前进一步。
一点点年纪大了,体力、精力、记忆力都不好了,刘诚自己渐渐的也熄了心思。
可是他是一个官迷,又想过一回当官的瘾,顺便还能为子孙后代谋取点政治资本,于是便向吏部投递行简,参加选官。这对朝廷来说是好事,既能安抚年纪大了的老举人,又能加强边远地区的管理和教化。
刘县令已经到辽东六个年头了,还能再做一任县令。然后就可以致仕还乡了。
当初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开远县的时候,刘县令还雄心勃勃,想要拼一个衣锦还乡。
如今他已经不抱希望了,只想平平安安的回到家乡就好。
老刘现在就是混日子,什么事儿都按照惯例来。见了赵元功,也是按照惯例考较两句,兴致缺缺,赵元功也不多做打扰,把礼物送上,就起身告辞了。
赵元功出了县衙,拜访了几位亲自到赵家屯祝贺的同窗,然后便打道回府。
如今赵元已经是秀才功名,身份不同以往,拥有许多特权了。
家里的事情和赵家屯的事情,以前不能做的,现在都可以做起来了!
回到了赵家屯,赵元功就带着礼物,来到族长大伯家。
赵元功相中了屯子边上的一块荒地,能有几十亩大小。
赵元功准备给买下来,在那里建一个作坊。那块地离河边不远,水源充足,之所以没有人开荒种地,是因为那块地上面都是灌木丛,还有好些杂树。
灌木丛的根不太好挖,开荒成本太高。而对于赵元功来说,无所谓成本,建作坊的收益,是开荒种地能比的吗?
……………………
每到秋天的时候,山上的野果子就成熟了,山楂,山梨,山桃,山枣,种类很多。
赵家屯的大山里有的是野果子。除了嘴馋的半大孩子,往家里摘几筐,剩下的都烂在山里了。
赵元功准备建一个作坊,然后收购这些野果子,用来酿造果酒。
族长听了赵元功的话,举双手双脚赞成,现在还没到秋收的时候,赵家屯的老少爷们都闲着哪!
建作坊得用人吧?摘野果子得用人吧?作坊里干活得用人吧?这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啊!
赵家的老少爷们儿能多一笔收入,日子就能好过一些。而且作坊建成了以后,年年都得收野果子,年年都得使用工人,那就是说赵家的老少爷们儿年年都多了一笔收入!
开源节流,这是开辟财源,老赵家的孩子们以后就多了一碗饭!
没二话!量地,交钱,办地契,一气呵成。
族长召集族老们开会,说了建作坊的事,赵元功出钱,族人出力,谁敢不听话,族规家法伺候。
族老们两眼放光,这是好事儿啊!当然要全力支持。
赵元功拿出来自己攒的私房钱,建作坊的事就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赵元功之所以攒私房钱,就是为了不动家里的钱,不给爹娘增添恐慌。
人多力量大,钱多好办事!赵家屯的老少爷们儿都是经常出去打零工的熟手,不到二十天,一个有两米高的围墙,二十间砖瓦房的作坊就完工了。
赵元功在县城购买的缸坛罐桶都运回来了,订制的各种用具也运回来了。万事俱备,只等秋收后就可以开工了。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