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逃往江城市(第5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整个国家社会的政治形态已呈现出风起云涌之势。起初是一拔又一拨的大中院校学生,人人胸佩一枚“毛主席像章”
;个个手拿一本“红宝书”
不时此起彼伏地走上街头游行,口中还不时地喊出:“坚决砸碎资产阶级司令部”
和“坚决扞卫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等口号。而东关宾馆广场和临江门广场则是各支游行队伍的聚集地。每天都有几千人在那里象“打仗似”
的散各色传单和开展大鸣大放大辩论。随后不久,以“大鸣大放大辩论”
外加“大字报”
为主要斗争形式的“文攻”
迅从大中学校向全社会各个角落漫延、扩展……。
随着这场前所未有的文化革命运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快演进,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领域都受到了严重冲击。伴随着斗争形式的变异,每个家庭几乎都被“撕裂”
。特别是当时间进入到1967年下半年,整个社会和家庭形态似乎都生了让人难以预知的重大变化:
先,这场文化运动带给上层建筑的冲击是:一大批市里的老干部如李守善、姜卓等均被打倒、揪斗。一年前他们还是受人尊敬的书记、市长;现如今却被带着“高帽”
,在一夜之间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
其次,这场文化运动给工农商学领域的冲击是:所有的工厂、学校、商店都乱套了,人们的思想就象“煮沸的开水”
一样沸腾起来,每个人的世界好象都多出了许多“对立派”
。最明显的是整个社会被人为地划分成“革命”
和“保皇”
两派。当时大中院校的学生叫“红卫兵”
、小学生叫“红小兵”
。起初是全国性的“大串联”
,为此毛主席还在天安门广场六次接见到北京“串联”
的红卫兵。那时,以“邢燕子”
、侯隽、焦淑凤为代表的几名红卫兵小将都是年轻一代的“偶像”
煞是出名。好象就在毛主席多次接见红卫兵之后,全国各地“踢开党委闹革命的夺权运动”
才愈演愈烈了。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学校校长和老教师等统统被打倒,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具有反叛和造反精神的人。当年在吉林市的两派造反队伍中,“八三一”
被称为“保皇派”
,司令部初期设在毓文中学,后移至电力学院。“杜晓峰”
是当时最出名的“学生领袖”
;井冈山”
被称为“革命派”
,司令部设在东关铁路中学。
再次,这场文化运动带给我家的冲击是:一、稍大些的淑峰姐和三哥贵章险些被卷入“政治旋涡”
。当时淑峰姐18岁,正值豆蔻年华,既是毓文中学的在读生,也是“八三一”
学生领袖杜晓峰的崇拜者,其政治倾向明显站在“八三一”
一边;二哥陈富章(后改名陈冰)政治倾向隶属“井冈山派”
,故在我的印象里二哥不回家则已,一回来就跟淑峰姐没完没了的“掰扯”
。此外,14岁的贵章哥虽在五小读书,但却也是学校红小兵组织的“领军人物”
,好像他不仅在五小有过组织学生“揪斗裴校长”
的政治举动,而且有事没事地也愿意领着我去看看“大字报”
啥的,还时不时地总想跟淑峰姐“叨扯叨扯”
一些政治话题。记得淑峰姐当时在毓文中学也是挺有影响力的人,不仅人长得俊俏,字也写得漂亮极了,身边总能聚拢一些拥戴她的班内同学,其中还不乏象“贾来顺”
和“吕丛州”
等优秀的男同学。1968年,是“井冈山”
和“八三一”
由“文攻”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