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斜(第2页)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风》的作者李峤少为人知,熟悉盛唐历史的可能知晓他算是风云人物,在错综复杂的政坛里曾经三度拜相,自是一种非常有实力及才华的一位诗人,不过今人几乎只能品读到他的这五言绝句。这诗简短的四句全是风带来的自然情景,简言之便是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催开春天的花朵、刮过江面时能够掀起千尺巨浪、吹入竹林中能使万竿倾斜,风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却被作者巧妙的有机组织起来凝练成一诗,足见作者观察自然的细微和文学功底的深厚。从诗题中可知,整诗在描写风,却在诗句中不见风,这也是语言的艺术之所在,通过描写主题带来的现象而诠释它,虽如猜字谜一般,需要作者细致的笔触,敏锐的观察,才创作出语言精炼且准备形象的佳句,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诗中“斜”
字出现在最后一句的句尾,它与第二句“能开二月花”
的花字读音应押韵,更能彰显作者的语言功底,方可不枉费能三度高居宰辅之位的才能。
诗词中,常有自然景象的描写,后世的文学评价其为借景抒情,还有托物言志,然而这些士大夫并未深入去探索这些自然景象的背后原理,却搜索枯肠创作诗词歌赋,谓之文学瑰宝的诗词。风的力量很强大,所以用呼风唤雨形容支配自然的巨大力量,厕身庙堂高位及诗人的李峤看到风的强大力量后,创作诗歌算是可圈可点,但他必然不清楚风的形成原理,也没有去探究风背后的原理。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末期,近代科学才传入中国,风是因为空气冷热不均而产生流动的现象,这或许可以解释到一点,中国古代可以积累经验从而拥有尚可的技术,缺指导后世展科技的学术,从而导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远落后西方。牛顿被苹果砸头的故事,曾经一度流传甚广,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的牛顿突奇想,从而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个故事肯定有人在断章取义或者张冠李戴了,牛顿能够现经典力学上的万有引力,必然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和时代的学术氛围中的,好比唐代诗人李峤知道风吹来能让秋叶落下、吹斜竹林、让平静的江面起波澜,在诗词的氛围下只懂得赋诗,而不可能研究空气动力学。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是晚唐诗人杜牧描写和赞美深秋季节里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诗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诗篇,除“斜”
字读音有不同的说法外,这诗第二句中,是“深”
还是“生”
字仍有不同的看法,对于欣赏的读者来说,有争议和不同的理解并不影响宏旨,没必要陷入年少血气方刚时喜欢争议一些无谓的事情。这诗是诗人行走在山林中创造的一风景诗,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在白云漂浮处居然还有几户人家,傍晚时分停车下来,喜欢深秋枫林的景色,枫叶经过秋霜染过后,艳丽度胜过二月的春花。诗的前两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描写了深秋时节在山林里行走时所看到的客观景象,远上代表山路的绵长,寒山代表着秋冬时节,石径斜则是今日人们爬山常见的现象,爬山路上的石阶沿着山蜿蜒的奔向山顶,白云生处有人家代表这座山适合居住。后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表达出作者自己的情感倾向,喜欢傍晚时分的枫林,看到枫叶流丹、层林尽染,比二月的春花还要艳丽火红。
据说位于长沙岳麓山下爱晚亭的名字源自杜牧这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
,成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供爬山浏览的旅客歇息,这个亭子和大部分旅游景区的亭子并无二致。这座始建于清朝时期的爱晚亭与杜牧肯定无任何关联,不过却因为亭子四周枫树成林,深秋时节时枫叶流丹,景色尤佳,故让清朝的文人将此亭的名字取自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亭以名传,名以人传,真所谓相得益彰,这千年前的风景诗,让一座并不显山露水的亭子享誉全国,足见这诗的魅力。中国古代文人常有伤春悲秋的习性,尤其进入秋冬季节,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萧瑟凄凉的自然情景中,因此这些诗人习惯性将秋景描写的悲凉,而杜牧在《山行》中未有这种悲秋之感,反而歌颂了大自然的秋景之美,或许是这诗成功原因之一,也可能是爱晚亭的成名所在。
诗词展到清代,已经不是主流的文学体裁了,清代文人赵翼写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可见诗词到清代时已经不新鲜了,因为这时候流行小说文学了,不过尚有一些诗词佳作出现,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龚自珍写过的这组系列诗达三百多,过《唐诗三百》,不过能与《唐诗三百》媲美的屈指可数,其含“斜”
字的第五七言绝句,算是值得吟咏的。作者落职后离开京城时创造的这诗,大意是浩荡的离愁别绪指向日落西斜处,马鞭向东举起来,自此便是天涯了,从树上掉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将会化作了春泥还可以更好的呵护着家国,这诗的宗旨是作者虽不在官场为国效力了,但是仍然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守护着国家。
《己亥杂诗其五》
(宋)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诗前两句中,斜字读“xia”
的音便可以与第二句中“涯”
字、第四句中“花”
字都具有字母“a”
的音,若是读“xie”
则缺少押韵的协调美。前两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指出了作者离别愁绪和归家喜悦两种心情的情感交织状态,浩荡离愁与吟鞭东指、白日斜与天涯相互映衬,呈现作者离京时的复杂心境。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中以落花作比喻,赋诗明志,表示自己将会化作春泥将会更好的护着美丽的春花成长,这两句诗是作者借用陆游名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演化而来,表现出诗人虽脱离仕途,但还会继续心系家国命运,秉持为国效力的志向。
在作者的《己亥杂诗》系列中,他还曾写到“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表明诗人热忱的期望国家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加以重用,期待国家迎来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万马齐喑局面。龚自珍出生在乾隆晚年,那时的清朝已经度过了最为辉煌的康乾盛世,进入衰退阶段,虽然社会仍处于治世状态,“万马齐喑究可哀”
之辞,也足以反应当时的社会缺乏前进的动力,龚自珍逝世于第一次中英贸易战争,清朝政府战败的历史事实也客观的诠释了当时社会万马齐喑的现状。从这两《己亥杂诗》可以看出,颇具有才华的龚自珍在仕途上的展并不如意,据说龚自珍的儿子龚半伦曾作为英法联军的代表与清朝政府开展谈判,清朝政府代表质问龚半伦世受国恩却为外敌欺负自己的国家,龚半伦却诘问到,我等上升渠道全部被尔等堵死。龚自珍及其儿子所处时代为清朝的后半期,那时社会阶层想必是非常固化的,故龚自珍才会出“不拘一格降人才”
的呼声,阶级的固化也将致使他们仕途的展并不如意,不过龚自珍依然保持着民族气节,想着化作春泥更护花,反观其儿子龚半伦却是十分务实的利己主义者,为英法联军服务赚取自己的利益。
上面列举的三诗中,“斜”
字都出现在句尾,相通的是,其读音为“xia”
时则有明显的押韵,若是按照今日的“xie”
音来读,相比而言则缺乏音韵美,当然还是前面所述的那样,吟咏朗诵时个别字的读音并不影响其整体的赏析,可任凭个人喜好,只不过符合音律美的读音更值得推荐。很多诗句采用粤语(也即广东的方言,有时候也称为白话)朗诵,甚是感觉胜过普通话读音,因为很多字的读音经过千百年演变后,已经与古语音相差甚远,使得很多诗句朗诵起来缺乏押韵感,而采用粤语或者某些方言语音朗诵诗词时,现今日很多不同音的汉字竟然可以有相同的韵母或尾音,读起来押韵且富有美感。
请记住本书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m。yetian1ian。
请退出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